• 9阅读
  • 0回复

继续挖掘农业增产的潜力(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9-04-02

    苏《真理报》认为,家庭承包可以发挥表面的潜力,却不能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切问题
    【苏联《真理报》2月27日文章】题:中国式的租赁(作者弗·奥尔钦尼科夫)
    中国改革的政策在农村取得了初步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胜利。它表明,还给农民以主人翁感就能解放出能够摆脱全国经济停滞现象、奋发图强的巨大能量。但是,中国的例子还证明,家庭承包本身不是灵丹妙药,它的积极潜力决不是无限的,在一定时期,没有某种集体劳动的形式也是不行的。
    过渡到家庭承包,实际是过渡到小块土地多年租赁,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6年内(1979——1984年),中国粮食每年的收获量增加1/3,整个来说,从3亿吨达到了4亿吨。这种突飞猛进具有历史意义,使每一个劳动者感到了现实的改革成果。总的来说,近10年来,农民的收入差不多增加了3倍,在靠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甚至还要多。人均年收入少于200元的贫困户从占农村人口的40%减少到了15%。
    但中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连续4年踏步不前了。为什么粮食生产在6年的大幅增长之后,又连续4年低于1984年的水平?这里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新的经营体制和向多年的租赁制过渡提高了农民对物质利益的关心,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但是,这种跃进的基础是强化手工劳动。家庭承包可以发挥蕴藏在表面的潜力,但却不能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切问题。
    改革头几年的标志是农业生产的全面增长。但是,比种粮食利润更大的部门对农民有更明显的吸引力。为了增加农民的利益,国家提高了谷物的收购价格。但是,这种措施的效果很快就消失了。工业品的价格上涨后,农用薄膜、化肥、农药、抽水机等——也随之涨价,仍然使种粮食变得无利可图。
    与此同时,一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了。1988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8%。一些依靠工资过活的人对出现这种飞跃深感痛心。
    货币贬值越厉害,农民扩大商品生产的积极性越低。此外,还出现了一种典型的规律性。农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800元,然而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却明显下降。通过提高农民福利促使他们投资,以提高土地肥力,进而采取更有效的经营方法——这种期望看来已经落空。一些已经脱贫的人不是增加对生产的投入,而是总想把积累“吃掉”。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业商品率却在下降。(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