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新加坡《联合晚报》文章:梁厚甫的宽厚和“鬼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12-31

    【新加坡《联合晚报》11月29至12月1日连载文章】题:梁厚甫的宽厚和“鬼马”(作者柳苏)
    长得有点宽,有点厚,不怎么高,这就是梁宽,也就是梁厚甫。
    尽管20多年来梁厚甫都住在美国,已成美籍华人,还不时回香港,但香港认识他的朋友,依然把他当香港人。首创「三及第」文体的鬼才
    和大多数香港人一样,他是广东人,而且是“岭南人”。30年代中期他在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大约是日军占领广州后他就到了香港,参加香港《大公报》的工作,主要是翻译英文电讯,好像也编过报,写过评论文章。他间接在张季鸾、胡政之,直接在徐铸成领导下工作。那时他不过20多岁,现在是年过70了。
    抗战结束后他重回香港,进了一家一度和桂系有关的报纸。就在这家报纸的晚报上,梁宽以梁厚甫之名而大行其道。他首创了文言、白话加广东话的“三及第”文字的怪论,又带头写了每天一篇的“偷情小说”,当然还有大量的写作。可以提一提的,是他用“宋敏希”的笔名写新闻说明。提它,只是因为这可以说明,他早就具有一点写政论文章的萌芽了。
    梁宽被称为“鬼才”。这“鬼才”用广东话来解释也许更恰当:“鬼马之才”。广东话的“鬼马”有时更有比古灵精怪更古灵精怪之意。移民美国后声名大起
    梁宽在香港新闻界虽然有些名气,但他真正成为海内外都知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名家,还是去了美国以梁厚甫之名写文章以后的事。
    他大约是60年代开始前后去美国的。这是妇唱夫随。他太太早已入美籍,他是作为家属移民去旧金山的。
    出人意外,到了美国,虽然不再过报馆生涯,他却找到了一片新的用武之地,以“自由记者”、“自由作家”的身份,替香港、新加坡的报纸写起特约通讯和评论来了,这就是梁厚甫文章!
    这一片天地比原来局限于香港一地大得多,不仅是港、新,还有中国大陆大《参考》、小《参考》上的转载,更使他声名大起,使他的知名度大得要仪亿计,可能是他自己先前也没想到的。
    他行文精简明快,说理清晰,不堆砌什么术语名词,不象一些分析时事的论文。他常说,近来中国的文风有两种腔,一种是“文艺腔”,一种是“学术腔”。文艺腔是用直译的文体来写小说;学术腔是他所谓的“教科书文体”。“教科书文体”的始作俑者是美国华裔学人。他们所写的谈时事的文章,99%是从教科书上译下来的。“文艺腔”就更多了。不说别的,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电视剧里就颇不缺乏,特色是大老粗也在用知识分子腔来说话。标新立异的怪论
    他在小文章中发怪论,就是他的大文章,虽然经常都有些独到的见解,但有时也还是不免有些不大实在的议论,或甚至怪论。到底是写怪论出身,兴之所至,笔之所至,有时就不免技痒而流露出来。
    他的小文章就是在香港报上连载的专栏。在专栏里他谈过中外社论之不同,说外国人写社论,是帮助读者对当天所发生的事作进一步的理解,指出几种可能的趋势,让读者自行判断,而不作论定;中国人写社论,就一定要论定,不论定,好象就对不起那个“论”字似的,这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他主张用新闻说明来代替社论为好。但一两年后他又有一篇文章谈新闻说明,说这是外国报纸所无,中国(香港)报纸才有的。外国人写新闻夹叙夹议,说明已经写在新闻当中,不须另作说明;中国报纸的新闻说明其实是对读者的侮辱,等于说你们水平低,对新闻未必看得懂,让新闻说明来告诉你吧。
    这是标新立异走偏锋。但这些偏锋怪论并不能冲淡他许许多多细致的观察、深刻的见地。就象他借用“臭老九”这个词来谈学问保鲜,说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得快,如不随时吸收新知保持学问的新鲜,那就会变臭,这样的知识分子就真要成“臭老九”了。这就说得很有意思。
    他认为,武侠小说提倡义气、复仇、劫富济贫,都是违背法治观念的(他说里根总统向来有“倒转罗宾汉”的雅号,因为这位保守的总统主张劫贫济富)。武侠小说虽是不良刊物,但比色情刊物好些,色情刊物可以坐看起行,“诱人作不道德行为”,武侠小说却不能坐看起行,只能算是“准不良刊物”。
    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这就是他的怪论。自娱之余也能赚钱
    这是他的夫子自道:“人是不能没有娱乐的。但是,要娱乐,就得找人来作伴。由于我定下的‘话不投机,即便断交’的原则,我的朋友逐渐少了。朋友少,就得找自娱之道。”
    最初,他玩小提琴,受到太太的抗议:“李承晚,曹聚仁”(你成晚,嘈住人)。于是改为练毛笔字,这使他写出了一部《科学书法论》。不过,当他对书法比较通时,又有了眼高手低之苦,自娱就成了自虐。于是又改为“默察潜思”,对商品市场观察和思索,有了心得,就可以进行商品的契约买卖,可以赚钱,默察,潜思,买卖,得利,乐在其中矣。
    他40多年前到过上海,听到一句话:“上海人——中国的犹太。”他认为,今天,这句话可以转送给香港人了,因为中国精于做生意的人已经集中于香港。
    他自己何尝不是香港人呢?以往居住过两个7年以上,有在香港的永久居留权。至今又和香港还有着文字上紧密的联系。
    他有一位亲兄弟,在香港是有些名气的地产商,而且是政协全国委员。不过,那一直是替公家在经营地产,并非私商,是左派中最早做地产物业的人。
    他,梁宽,厚甫。文章路子很宽,学问根底很厚,这是一面,宽厚之外,又有些“鬼马”,这是另一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