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榆林人向水沙漠开战夺回大片耕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0-10-31

    【香港《大公报》10月21日译载美国《时代》周刊文章】题:中国人向沙漠要耕地——访问陕西榆林的治沙见闻(记者桑德拉·伯顿)
    在陕北城市榆林,从治沙研究站的屋顶眺望,一个对历史稍有认识的人会为之干杯。30年来,草地、林带和耕地,向北向东向西一里一里地伸延——这是这研究站战胜沙漠的证据。但是在这“绿色长城”之外,沙丘仍无边无际。
    研究站的老站长赵玉斌(译音)承认:“这是一场持久战。”
    每年,中国虽然发动起不屈不挠的植树运动,成为世界的造林领袖,还是有更多的土地被风化、盐碱化、沙漠化和被人口过多所吞噬。官方数字预测,到2000年,中国的非耕地面积,会比1949年多一倍。
    没有哪个地方的争夺土地战争,比中国北方11个省一条400万平方公里地带开展得更顽强了。在那里,巨大的防护林带把吹到北京的风沙减少了差不多1/3,并保护了800多万公顷的田地。在一度荒芜的榆林县,牧场和有巨大商业价值的灌木丛林生长茂盛。
    榆林县环境委员会主任吕向仁(译音)认为,“此地沙漠化是人为灾难造成的。人们把树都砍倒了,又用不科学的方法饲养牲畜。生态平衡破坏了。”
    到了本世纪50年代初,残留的长城已被黄沙包围,居民纷纷逃荒而去。1958年,中央政府派来一队专家,教当地的干部治沙之道。专家们发现,榆林的风来自西北,便提出在要改造的沙丘西北坡下植上松树和白杨树苗。随着风把沙丘顶端刮走,人们一步一步向山上植树,直至把已刮平的沙丘完全盖上植被。
    1983年,中国空军加快了这一进程,在沙漠地区播种,种植易生快长的灌木植物。两年后,政府与农民订合同,让他们承包种植和培养若干数量的树木,并让他们使用这些农田,收获归己。茶河子是榆林县中治沙最有成绩的地区。
    在一排高耸的沙丘脚下,70岁的顺三(译音)骄傲地巡视着一行行眩目的禾稻。他说,1981年第一次见到这地方时,“看不到一根小草”。第二年,植树开始了,8年里种了两排柳树,顶住了风沙入侵,可以让他挖掘灌渠种起稻米,这是一种为土加肥去碱的作物。他指出:“过去很多人跑到内蒙去,因为这里的土地太瘠薄了。现在很少有人离开了。”
    赵玉斌站长和他的同事一致认为,多年来随沙漂移的榆林人已能站稳脚跟。吕向仁说:“过去我们有句老话叫‘沙来人去’,现在我们说:‘人来沙去’。”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