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台湾上半年的政治气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07-31

    台湾《时报杂志》说,台湾从内到外面临着三十多年来的各种最大挑战,一股看不见的“资金逃亡潮”已在暗中进行,人心不耐是重大危机
    【台湾《时报杂志》七月三日一期文章】题:政治气象一八○(作者苏建林)
    一九八五年在指隙流逝了一百八十个日子,台湾依然面对从内到外的各种挑战,各种潜在的危机也犹待当局者有力的回应。外在压力未曾稍减来自海峡那端的敌意犹未稍减,发自台湾内部的风暴也犹未止息。对台湾的生存来说,最大的心理威胁还是来自对岸中共的阵阵统战与“神经战”攻势。借着中共与英国对香港前途协议的签定,中共紧接着又进一步发动“解决台湾问题”的攻势,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战与“武力解决”的神经战交互运用。同时,中共也借其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提升对台统战的层次,扩大转口贸易,使海峡两岸进行一场“经济战”。
    无论是“一国两制”的和平统战也好,“武力解决”的神经战也好,或是“贸易问题”的经济战也好,中共所希冀达到的目标便是使此间决策者步调混乱,神经紧张,丧失自信。在这种情况下,执政当局应该区分威胁层次,健全心理基础,强化民主法治,而不是一味退缩,加强对内不合情理的控制。以转口贸易问题来说,目前政府各部门间缺乏一致作法,有时睁一眼闭一眼,有时又加强控制。两丈案影响政治秩序回顾今年上半年的最大内部风暴,无疑是“江南命案”与“十信风波”两大事件,这几乎也是三十多年来执政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更可说是近年来对此间政治秩序伤害最大的事件。
    江南案目前看似平息,十信案则仍有余波,两案为社会带来的伤痕,实在是久久难以平复。当政者是不是能够从这两个事件中获得启示,从而调整体制,实在关系此间一千九百万人的未来前途。
    刘宜良当然是个引人议论的人物。然而,现在并不是三十多年前那个动乱时代,三颗射杀刘宜良的子弹,不但引发了人民对民主法治前途的危机感,摇撼了对政府的信心,也使国际的形象受到空前的毁损。来自美国的有形影响也许正在减退中,但来自民间的惊悸惶然、信心的失落却一直潜存着。
    江南案抵消了外交人员多少的血汗努力,或许还可寄望时间使怨憎淡忘,但对内唤起的恐惧与怀疑,却更需要执政者以实际的作为重拾民心。经济发展蒙上阴影十信事件演展至今,已绝非一个单纯的财经事件,它对国内政治基础的斫丧,绝不亚于江南命案,尤有甚者,是对台湾生存命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阴影难以消散。
    十信事件的发展,有关蔡辰洲等十信负责人法律责任的追究较无问题,但对政府有关单位行政责任的究明却始终迟滞踌躇。十信事件的发生,与财金部门的政策行政失误有绝对的关系,其中许多人员违失的环节,涉及特权勾结包庇的部分,至今未有明确交代。监察院大张旗鼓调查,却又中途偃旗息鼓,留待行政机关自了,然而行政部门自我处分却下不了手。最近,监察院悔恨交加,向财政部长陆润康施加压力,却也只是空余哀叹而已。
    十信事件与江南案都显示政治系统缺乏预警与监督功能。亡羊补牢,若不能痛下决心,台湾绝对经不起第二次这类的冲击。“经革会”功能待验证除了中共的威胁及两大案的冲击之外,今年上半年最特殊的还是面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挑战时,政府部门在“经济改革”上的回应。“经革会’的成立,似乎吸引了多数在十信事件中受到冲击的民心,但是,改革所必然面临的阻力,也塑造了“经革会”“不确定”的性格。
    在政府正常体系运作之外,另设立一个体系外的改革发动机,本来是十分冒险的事。“经革会”的角色至今仍然模糊,而来自财经部门的有形无形抗拒,也使“经革会”的功能面临考验。“经革会”的困境与其说是改革的困境,不如说是“整合”的难题。改革从外而内发动,如果缺乏从上到下的整合,改革势将成为无的放矢。各种效应均具意义无论外在的压力,抑或国内发生的几起事件,渐渐地已产生了各种效应,反映在许多社会现象上面;这些现象,都是不容忽视的。
    事实亦不容我们讳言,一股看不见的“资金逃亡潮”已在暗中进行,报纸上的售屋分类广告中,“出国在即,急钱廉让”的字样令人触目惊心;观望与投机的心态已充分显示在经济投资方面,银行的滥头寸、股市的投机风,特别是几家素具历史的厂家宣告倒闭,难道没有悲观造成的灰心成分?社会上的纸醉金迷,岂不令人兴起“直把杭州作汴州”之叹?
    最近发生的煤矿灾变,国人的反映已大不同于去年三次灾变。去年的矿坑灾变,国人由同情而感叹而怒责;今年的第四起,国人的反应是冷淡的。这种冷淡是灰心的“漠视”。这种心情的反映,较刘宜良案与十信案之各方交相指责,还要来得可忧。人心不耐是重大危机这些效应之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人心的“不耐”:不耐于长期的经济景气低迷,不耐于政治气氛的长期沉闷,不耐于政府机关执行公权力的多种标准。总体来讲,是不耐于长期蛰伏的那股郁闷。
    这种不耐,表现在投资意愿低落,表现在追逐纸醉金迷,表现在各种自力救济的行动,表现在大学生要求校园民主,表现在政论杂志的言论升高与无的放矢。
    这些由不耐的心情所衍发的种种社会现象,均可视为诸多事件的社会效应,这些效应最后都会在政治上显示出来,最明显的“指标”,将莫过于今年底的选举。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