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港报刊登日《每日新闻》驻北京记者中野的文章:《外国记者看到的南昌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06-30

    说参观了南昌“八一纪念馆”和其他革命史迹展览馆,使人感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革命传统今天仍在继承中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六月十五日刊登日本《每日新闻》驻北京记者中野谦二写的南昌访问记,题为《外国记者看到的南昌市》,摘要如下:
    提起南昌这个城市的名字,中国人就会唤起革命的兴奋感。与中国革命结缘甚深的这座城市,五十年前是周恩来(当时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当时的公安部长)等发动武装起义的地方。今天人民解放军定八月一日为建军节就是为了纪念南昌起义。
    这次外国记者团在中国外交部的安排下访问了南昌,参观了当年起义军司令部所在的“八·一纪念馆”和其他革命史迹展览馆,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革命传统今天仍在继承中。
    从南昌机场到市区的道路正在扩建,将原有的宽八米公路扩充到二十米宽度。据说,这条公路要直通到距南昌以南三百数十公里的井冈山。
    据当地接待我们的摄影记者说:“江西省今年要迎接两个五十周年,一个是南昌起义五十周年,一个是毛泽东主席上井冈山(十月二十四日)五十周年,全省将要隆重庆祝这两个日子。”
    “八·一纪念馆”位于南昌市西部,是一幢四层楼的西洋式建筑,原来称作“江西大旅社”。当时为了反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筹划武装起义,周恩来受中共中央之命来到南昌,就在这座“江西大旅社”策划一切。一间会客室就是开过几次会议的地方。会客室进去左手一间房间是当时周恩来住过的,现在还照当时的原样,从桌、椅、镜子到各种用品一一布置。
    特别使人感到五十年岁月迅速消逝的是,壁上挂着周总理二十九岁时的一帧照片和桌子上一具古老电话机。二楼辟为展览室,介绍当时政治背景,起义的详细经过,并有许多照片、地图和南昌起义的遗物陈列。
    这一次的旅行,因为恰逢井冈山连日下大雨,没有能去访问。但面积和伊豆半岛大小差不多,高度一千五百到一个七百米的井冈山,却是一处天然形势险要的根据地。在南昌市中心革命历史博物馆,看到了井冈山根据地时期的种种革命文物,包括秋收暴动时农民使用过的矛、刀和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军旗等,都有陈列。在井冈山,现在正兴建毛主席的诗词《井冈山》、《重上井冈山》纪念碑和毛泽东、朱德当年率部会师的纪念碑。
    在南昌,记者团还访问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南昌拖拉机工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创办于一九五八年,目的是对当地的农民子弟施以农业教育,同时提高学员的社会主义觉悟。前此二十年已有二十万名学生毕业,都回到各自的家乡从事农业工作。
    这样的大学在今天的中国虽然已经不属于罕见,但在当时尚属一种新的尝试,受到党中央的关怀。第一任校长便是现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东兴,校门上的校名题字是周恩来的手笔。看来周总理为了使青年继承南昌起义的革命传统,有意识地对江西青年进行革命教育。
    在南昌参观的拖拉机工厂,前身是国民党的一间农业机械修理场,接收后加以扩充而成,有工人五千人,年产值五千三百万元。
    我们参观时,适值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闭幕,各省市各自举行报告会传达这一大会的精神,拖拉机厂内表现出热烈的大干快上的气氛。
    在工厂内看到“大干快上,今年内把本厂变成大庆式企业!”的巨幅标语。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