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日刊载文评介《王杰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6-05-05

    【本刊讯】日本《经济学人》周刊三月号刊登早稻田大学副教授新岛淳良评介《王杰日记》的文章,标题是《革命接班人的教科书》。摘要如下:
    六十年代的中国特别热心于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教育。不久以前,雷锋日记被介绍给全国学习,去年《王杰日记》成了这个革命教育的教材。这个现象,既说明在中国的青年一代中存在着问题,又说明中国的领导人想使这种教育运动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在二十岁前后的中国青年已经没有革命的体验。譬如说,有的青年在学习高利贷这个名词时,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姓高名利贷的坏蛋的姓名。《中国青年》杂志在“读者来信”一栏里刊登过这样的来信:“我被分配做养猪的工作。我感到悲观,因为这个职业没有前途。”这样的青年多起来,是因为中国社会已经非常安定,至少已经是一个在生活上没有问题的社会。
    翻开日记一看,就可以了解到王杰这个士兵有着现代中国的青年所普遍感到的烦恼。例如:他是中农出身,高中毕业生,因此,羡慕象贫农出身的雷锋这样“出身好”的人,还注意到自己提升得比伙伴慢,也感到过高中毕业生当工兵是“大材小用”。
    王杰的日记是一部如何同这种消极性作斗争的记录。对于中国青年来说,是一部最亲近的讲思想斗争的故事。
    王杰进行思想斗争所采用的方法——人民解放军采用的方法——是彻底诉诸理性的方法。首先是反复地全部学习毛泽东的著作;其次是向雷锋等英雄的先进事迹学习。
    这种方法充分地显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特征。用日记中的话来说,就是“思想支配行动”,“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就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原则。
    在这里完全不存在失掉理智的狂热、盲信和激情。其次,王杰所崇拜的人物是雷锋、黄继光、丘少云、董存瑞等人,这些人都是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王杰崇拜这些人是耐人深思的。
    按照毛泽东的哲学观点,道德无论它是怎样按照历史的发展方向发展,但是不被群众掌握就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但是,它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发展生产的强大力量。中国当前非常热情地致力于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思想问题,或者起预防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防腐剂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这种教育解放青年的巨大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