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香港《新晚报》载文:谈美科学家发现奥米加介子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62-10-31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8月9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美科学家发现奥米加介子的经过,摘要如下:
    介乎“物质”转化为“能”的边界的最后一种物质形式是什么?
    那便是在物质与能的边界上一瞥即逝的,存在时间极为短促的奥米加介子。
    但近几年来,理论物理学家们测算的结果,判定有一种未知的“重型介子”必然存在于原子世界的某一角落里。
    它的性质虽然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断定的是,它也正如中子一般,不带任何电荷。因此无论在核子放射性的“云雾”或“泡沫室”中,都不留下任何光痕轨迹。质子撞击裂出介子
    后来终于在一位南斯拉夫出生的核物理学家B·C·马格立克博士的领导之下,加利福尼亚州大学附设的著名的劳仑斯放射性实验所的一群科学家,发现了奥米加微子存在的迹象。
    科学家们检验了二千五百张影片,它们全是在布克利核子加速分裂器的“泡沫室”内所摄取的。
    当反质子在加速分裂之后,冲击质子,结果产生了许多四角光芒的“星粒”。
    每一粒“星”的四只芒角,便是代表撞击后所产生的四个兀介子,它们在空间所划出的光芒弧线。
    这四个兀介子,往往是两对各负有正负电荷的介子。
    科学家们认定,这些星粒的芒角,可能是由一种生命极为短促的中间性物质分裂所产生的。
    科学家们将这许多影片放人“弗兰肯斯坦”光学计算仪器中检验。仪器自动测量出星芒的弧度、角度与长度,再将所测得的各种数据自动纪录在打了洞眼的卡片上。
    然后,A·H·罗森费德教授将这些卡片放入电子计算机中,以寻觅那些星芒,它们可能显露出未知的而不可见的中间性物质微点的迹象。
    在二千五百个星粒之中,仅有九十三个经电子计算机验出是含有上述痕迹的。
    再经过仔细的重复检查,证明当反质子撞击质子时,有时竟产生了五个介子——
    其中两个为负阴电荷的兀
    介子,两个为阳电荷的兀介子,另有一个却完全不带电荷,是中性介子。
    而在极迅捷的一霎那之间,在这中性的介子上面,却聚集了一个阳电荷与一个阴电荷的介子,这三者叠罗汉似地形成了一个“重型”单位。
    尽管它的存在只是一霎眼之间的百亿万分之一,那样稍纵即逝,但它确实构成了从物质转变为能之间的边界桥梁。俄顷之间质化为能
    这所谓极短促的时间,实在是一个“恍惚”——只有一百万亿亿分之一秒。
    它在空间所运行的“旅程”也短得极为可怜,只有一百亿分之一公分长度。
    在这样短暂的旅行之后,这个短命的奥米加微子便迅速分裂,不再存在了。
    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即使在像奥米加介子这样的极小单位中,也可能自成一个“极小宇宙”,而更包含无数种最最细微的粒子构成。(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本刊编者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