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他们穿梭在冲突的旋涡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5-30

    
    以巴地区在世界地图上是不折不扣的弹丸之地,但这里却经常制造着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新闻,因此这里也成为世界上记者最集中的地方,记者也就成为了解这一地区的一扇窗口。
    每600人中就有一个外国记者
    目前在以巴冲突暴力下,耶路撒冷街头的外国游客寥若晨星,但是贴着“TV”标志的汽车却随处可见。我的一位同事一次目睹了法新社工作人员从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领到的记者证,不是论个,而是论捆——同事估计至少有20张。
    今年3月13日,在以巴冲突急剧升级之际,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曾对我说,在过去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到这个办公室办理临时采访手续的记者就有500多名,加上常驻的300多名和以游客身份进入的,耶路撒冷当时的外国记者有近千人。这意味着耶路撒冷每600个居民中就有一个是外国记者。难怪这位以政府新闻办公室小姐感叹道:“似乎这里人人都是记者。”
    记者之多也注定了记者之忙。连我的邻居、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都知道:THIS IS A BUSY COUNTRY FOR JOURNALISTS(这是一个让记者忙得团团转的国家)。有时候我们出外采访,手里也拎着笔记本电脑,以备随时用手机上网查阅信息和发稿。
    他们不只是战争的旁观者
    记者们在这里记录着历史,而他们自己也正在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以巴地区,记者往往不仅仅是包括战争在内的暴力冲突的旁观者,也是受害者。4月13日上午,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就打死了一名意大利记者并重伤一名法国记者。
    现场的记者说,以军士兵是从坦克上用重机枪向记者们开火的。不幸身亡的意大利记者身中6枪。这一事件在以巴地区工作的记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驻以色列外国记者协会当天发表声明说,外国记协对此表示震惊,并呼吁冲突双方尽一切努力避免伤害记者,不要给他们的工作设置障碍。
    声明说,记者是冲突中重要的独立见证人,他们不但不应成为被攻击的目标,而且他们的安全和行动自由应受到特别保护。但实际上,由于工作性质特殊,记者的安全受到比当地市民更严重的威胁。据统计,在本次以巴大规模冲突中,已经有数十名记者受伤。
    2000年11月27日,在本次以巴冲突刚刚爆发几个月的时候,当时的以色列外国记者协会发表了一封致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巴拉克的公开信,公开信列举了7位记者受伤时的情形:
    约拉·莫纳霍夫 美联社雇用的女摄影记者。2000年11月11日,莫纳霍夫在约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恒的拉吉墓地采访时,腹部中弹,内部器官受到严重伤害。
    本·魏德曼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2000年10月31日,魏德曼在加沙的卡尔尼检查站附近采访时,被子弹打中腰部。
    雅克—马里耶·布尔热 法国《巴黎竞赛画报》记者。2000年10月21日,布尔热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采访时,胸部中弹。
    帕特里克·巴兹 法新社摄影记者。2000年10月18日,巴兹在拉姆安拉拍摄巴以冲突场面时,手被以军橡皮子弹所伤。
    马赫福兹·阿布—特克 路透社雇用的摄影记者。2000年10月17日,阿布—特克在伯利恒拍摄巴以冲突场景时,手被以军士兵橡皮子弹所伤。
    路克·德拉哈耶 美国《新闻周刊》雇用的摄影记者。2000年10月9日,德拉哈耶在拉姆安拉进行采访时,以军士兵向他发射了橡皮子弹,打中了他的手,并将他手中的相机击毁。
    马赞·达纳 路透社的电视摄像记者。2000年10月2日,达纳在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采访巴以冲突时,腿和脚被实弹所伤。
    并不顺畅的工作环境
    以军不久前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开始后,以色列政府新闻办公室立即宣布,对任何滞留在拉姆安拉的外国媒体成员的安全不承担责任。以军3月29日凌晨发动攻击后,立即接管了一些外国新闻机构在拉姆安拉使用的一幢办公楼,迫使这些新闻机构从大楼撤出。
    3月30日,以军又宣布拉姆安拉为封闭的军事区,不准记者从任何渠道进入该城市。驻守在拉姆安拉城外卡兰迪亚检查站的一名以军士兵,甚至还向一家法国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开枪射击。
    在电视上,我还看到了一名外国记者被子弹击中眼睛,躺在地上痛苦哀号的残酷场面。4月5日,以军士兵还故意向一群记者投掷晕眩手榴弹——一种主要靠巨大的爆炸声来产生威慑的高科技防暴武器,这种武器在近距离也足以致人死命。
    针对记者们关于以色列士兵粗暴干涉记者采访的说法,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有一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打的不是声誉战,我们打的是生存战。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不是声誉,而是生命。”言下之意,自然是安全第一,别的暂时顾不上了。
    以色列军官对记者们意见尤其大,很多人认为记者干扰了他们的军事行动,有的甚至认为记者们在有意和他们作对。一名军官公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有的记者滥用以色列的自由和宽容,擅闯军事禁区,破坏军方禁令和以色列法律。他说,如果记者们不和军方合作,军方也不和记者们合作。
    但是记者们也有一肚子苦水:新闻都在以军宣布的“军事禁区”———包括当时的拉姆安拉、伯利恒、杰宁等,不闯“军事禁区”,又如何报道新闻,又如何当得起“冲突事件的独立见证人”这一角色?
    最大的愿望是发现和无悔
    在我的印象里,见到的外国记者中来自第三世界的很少,这里似乎是西方“富国俱乐部记者”的舞台。耶路撒冷极高的住房和生活花费自然是阻碍穷国记者的一个障碍,但更重要的似乎是富国在这里有更大的、更实际的利益。新闻只有具备“接近性”才有重要性,西方记者云集以巴地区和以巴冲突经常成为世界主流媒体的头条新闻,石油经济和中东的战略地位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背景。
    有人分析说,中国近来对以巴地区新闻的关注在持续升温,这里死一两个人的动态都可能成为国内大报国际新闻的头条,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融入世界主流社会、参与世界事务的程度在增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记者在以巴地区的存在,本身也说明了很多问题。
    在印象中这一地区的记者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一不是“武装到牙齿”。在遍地是新闻的以巴地区,记者们大都配备了先进的装备:最轻的钢盔、最好的防弹衣、最结实的防弹车、最先进的电话等。
    尽管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不能完全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对数码相机并不了解。我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碰到的一个老太太记者对WINDOWS98的知识就非常有限。还有一个美国知名大报驻耶路撒冷的首席记者,有一次十分认真地问我:“你是通过传真发稿吧?”当听说我也是通过电脑发稿时,他十分惊奇地问:“电脑也能打中国字吗?”
    这里的很多记者并不讲究穿戴,很多人不修边幅,开的车也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老爷车。但是他们中真的是藏龙卧虎,很多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人,实际上可能正是“引领国际新闻”的大牌人物———很多人去过阿富汗、索马里等世界上最富有挑战性的地区,很多人的名字在圈内无人不知。
    作为名记者的摇篮,以巴地区就为CNN锻炼了一大批成为“信赖CNN的理由”的记者和主播。很多记者回去后,都被有关机构授予了别的记者十分羡慕的荣誉,包括不久前在这里受伤的一名年轻的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记者安东尼·沙迪德。他3月30日在拉姆安拉一家商店门口突然被枪弹打中肩部,随后被送进医院。
    很多记者在这里工作的最大愿望就是:发现和无悔。别人看不到的他们要力图看到,别人能看到的他们要力图看得更加仔细。一位记者在一篇公开报道中就说:“希望后来的人不要说:‘看,那个时候在那里的记者眼睛都瞎了。’”(摄影 聂晓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