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负笈香江的内地学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5-28

    他们被世界著名学府垂青,他们受到国际知名企业的欢迎,他们将在中国对外开放大潮中一展身手,他们就是——
    对于在香港大学读书的上海姑娘杨婕来说,今年夏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她不但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香港大学经济系学士课程,而且获得了奖学金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修读经济学博士课程。
    与杨婕同样喜获丰收的还有来自内地的其他一百多名学生。他们是第一批获得奖学金计划资助在香港修读大学本科课程的内地学生。即将学成毕业的他们,由于学业突出,成了香港媒体眼中的“明星”。
    被著名学府垂青的天才
    就读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的李栋年纪轻轻,只有21岁,却已经被赞誉为难得一见的数学奇才,被有美国“数学圣地”之称的普林斯顿大学录取,获得世纪奖学金,破格攻读应用及计算数学博士课程。
    在浸会的三年里,李栋曾多次跳级选修研究生课程,成绩名列前茅,表现出对数学的独到见解。李栋的指导老师汤涛为自己有这样出色的学生倍感骄傲。他自豪地说,没有经过研究生课程而直接攻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这种特殊情况在内地从未有过,在世界各地也是罕见的。
    能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工作过的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令李栋十分兴奋,他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数学家,将来学成回国,用自己的知识回馈社会。
    和李栋一样,大多数来自内地的学生本来就是内地各大学百里挑一的精英。他们来自清华、北大、复旦和南京大学等内地名牌大学,在大学一年级
时通过“香港赛马会杰出内地学生奖学金”计划考入香港的大学。    
    该奖学金计划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机构香港赛马会在1998年设立的,计划在三年内分批资助450名内地学生来港修读学士学位,以加强内地、香港两地学生的交流以及为香港高等教育系统引入良性竞争。
    于是在1999年,这一百多名学生得到了前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等八所香港大学就读的机会。他们每人每年可获得约10万港元的奖学金缴付学费、书本费和生活费。
    光阴荏苒,三年匆匆而逝。在香港,来自内地的首批莘莘学子秉承了学习刻苦努力的传统,和李栋一样成为各大学的“尖子生”,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
    在今年首批从香港各大学毕业的内地生中,就有一半以上考取了国外或者香港的名牌大学,继续深造,多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香港大学,与杨婕同来自复旦大学的杨玮蔚被美国佐治亚大学录取修读心理学博士课程。与李栋同在浸大读书的桂林姑娘吴彤彤,也顺利获得奖学金考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修读生物统计博士课程。当香港记者得知这位美丽文静的姑娘上学期累计平均积点达到3·92(满分4·0)时,不禁啧啧感叹。
    受跨国公司欢迎的人才
    内地学生由于学业拔尖,毕业后备受国际及内地企业的青睐。选择毕业后工作的内地生大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多数应聘国际知名企业。
    在香港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在浸会大学读会计专业的潘若瑜申请五大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在香港的职位,经过3次面试、2次笔试,竟获得3份聘书,最后她选择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9月上班,起薪超过1万元。
    来自清华大学的潘若瑜相信懂普通话是她的优势,学业成绩理想也是获垂青的主要原因。她上学期的累计平均积点也高达3·92,并获得了“校长荣誉名单”的殊荣。
    另外,潘若瑜个性积极、乐观,为人活跃。她在大学三年级时更担任起内地香港青年联合会财务的职责,为促进两地学生交流出一份力,这类学有所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增加了用人公司对她的印象分。
    潘若瑜还说,由于在浸会有很多外国交流生,她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中,也练就了良好的英文水平,拥有了国际视野。
    和潘若瑜一样选择留在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还有不少。中文大学的28名内地学生就有三分之一留港并获得不俗待遇,其中来自复旦大学、就读工商管理系的许文嘉也是早早就被一家在香港的跨国顾问公司聘用为助理顾问,获得超过2万元港币的月薪。
    这些内地生雄心勃勃,立志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大多想从事与内地有关的工作,认为自己既有国内生活的经验,也有在香港学习的经历,今后可在中国对外开放大潮中一试身手。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全才
    也许受了香港大学开放氛围的影响,加上奖学金计划在选择资助生时也很注意学生学习之外的素质,人们接触的大多数在港内地生都显得非常积极活跃。
    杨婕所在的港大经济系学习紧张,竞争激烈,但成绩名列第一的她绝没有书呆子的迂腐气。她开朗、活跃、能说会道,面对记者发问以及闪烁的镜头一点不怵,不时哈哈一笑,毫无禁忌,有一种感染人的热情。
    杨婕很快就适应了在香港的生活,她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广东话,除了身材比一般香港同学高出不少,衣着打扮、说话神情没有什么区别。她说,在香港读书感觉挺好的。
    置身香港最优秀的大学,感受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杨婕觉得自己很充实。香港大学与世界各著名大学交流频繁,经常有世界著名学者来讲学,她喜欢的就是这种很国际化的感觉。
    “在内地大学读书注重书本上的内容,看的书比较多。香港比较重视实际操作,教学灵活多变。往往教授会给你一个题目去研究,让你能有更多的思考。此外,在港大上课都是用英语,因此对英语能力要求很高。”杨婕解释说。
    课余时间,杨婕也会与同学一起去唱卡拉OK、跳舞或弹琴。她和其他的内地学生都觉得通过和香港学生交往,对彼此间的不同和对方的优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她说:“香港生与内地生有很大不同。香港的学生可能受到找工作等的压力,因而做事更实际,注重实践,内地学生与之相比就比较理想化一点。”但是,在生活中,香港学生却往往有很多奇想,不像内地学生那么条理化。香港的学生办一个PARTY,可以搞很多玩意,让大家玩得很开心。
    在港内地学子虽然系出中国内地名牌大学,但和杨婕一样,他们对来到香港读书并不后悔,反而觉得是一次正确的选择,是增长见识、丰富经历和个性的一个好机会。
    他们认为,香港虽然只是个不大的城市,但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大力支持。香港的大学教师社会地位、待遇比其它地区都高,因而吸引了不少名家来港执教。诺贝尔奖得主朱经武、世界生物遗传学权威徐立之等都在香港任大学的校长。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也经常到港做讲座,因此香港的学术气氛活跃,资讯、信息发达,能够最快、最及时地接触世界最新知识和潮流。
    内地学生的优异表现已引起香港社会的关注,舆论认为这有利于香港的教育发展和两地的文化交流。香港赛马会更在今年决定再增加100个名额给予内地学生赴港读书。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张信刚希望有更多的内地学生到香港读书,使香港逐步成为辐射中国内地乃至世界的高等教育中心。他说,香港大学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本地,过于单一化,而世界著名学府的学生大多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强烈的国际色彩。他说,目前来港升学的内地大学生只占本港大学生总数的1%,应该扩充到5%。而香港政府也已经开始放宽内地学生入读学士学位课程的限制,鼓励更多学生到港学习。
    
    ①香港中文大学从内地招收的首届本科生在即将毕业之际,将一张珍贵的组合照片赠与母校。照片上右边是他们入学时拍摄的合影,左边是刚刚拍摄的身着学士服的毕业照。
    
    ②四位即将从香港中大毕业的内地生憧憬未来美好前途。左起分别为留港在跨国顾问公司工作的许文嘉、在香港国泰公司工作的徐谷昀、考入文化部的秦婷、赴哥伦比亚大学修读硕士的朱薇。(摄影 王海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