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香港科技园·台湾新竹园·北京中关村 两岸三地IT发展谁主沉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5-28

    
    【香港《镜报》月刊5月号文章】香港科技园·台湾新竹园·北京中关
村——两岸三地IT发展谁主浮沉?    中国入世后,必将进一步加强与港台地区的经贸合作。两岸三地未来IT产业的发展,究竟会是怎样一盘棋局呢?
    三地IT 发展迅速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1999年施政报告提出以应用科技作为香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后,政府兴建数码港、科技园,推行“数码21新纪元”。香港IT产业,正与台湾新竹科学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甚至与美国硅谷试比高低,寄望在新世纪全球科技产业中分一杯羹。
    香港科技园由香港工业科技中心、香港工业村及临时香港科学园三家公司组建而成,于2001年5月正式成立。设有3个工业村,并与香港6所大学及商业机构有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研究与发展协议。
    香港科技园所肩负的任务包括三方面:一是提供能够促进创新及科技发展的基建及支援设施,并提升制造及相关服务的能力;二是推行科技创业培育,即创业孵化器及相应的孕育环境体系,如办公场所、投资配对、市场推广及法律咨询等服务;三是整合业界、学界及研究机构间的科技智力资源,加强协调关系。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现在已突破原来的地域范围,规划出5个承担不同科技活动和分工的园区。区内有57所高等院校,213家科研机构,从业人员30多万。由北京市市长、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政府官员组成的管理班子统筹管
理。    
    200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企业总收入为2151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28·1%。其所涵盖领域渐趋宽广,从PC及周边产品的软硬体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到市场营销以及风险投资等等,样样具备。
    台湾新竹科学园则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被喻为“台湾资讯产业政策之父”的李国鼎等人倡导成立,先是动用大量政府的财力,派人到美国学造IC,到后来衍生出联积电、台积电等台湾老牌的IT公司。至今新竹科技园已“制造”出像威盛、鸿海、广达、英业达、华宇和宏?等许多知名的科技公司。
    就两岸三地而言,资格最老的是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其与美国硅谷的关系相当密切,一直专注出口外销型经济,以替全球各类品牌代工(OEM)而闻名,像微软的“Xbox”,索尼的PS2(PlayStation 2),以及苹果电脑的iMac等。其他较强的领域还有与PC相关的产业和半导体。业务或技术的引进,通常都来源于美国。
    产业连接 各显专长
    而随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和加入WTO,政治、法制体系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化,今日的台湾人也并非只知道北京烤鸭和万里长城,他们都是带着非常清晰的投资目标和期望到内地。台湾最大的IT公司鸿海精密,其主要的厂房就设在内地的苏州,叫富士康,这就说明台湾人对祖国的了解在加深。
    香港亦如此,截至2001年,香港公司在内地的投资项目已超过20万个,实际投入达2000亿美元。而且香港还有联合交易所和创业板市场(GEM),预计内地开放符合资格的机构到港投资后,可吸引更庞大的国内资金。尽管目前中关村仅有4家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创业板上市的只有2家。
    港、台、内地的关系正在结合与连接。台湾有转化科技技术,迅速大量生产的专长;内地有庞大的营销市场和大量优秀的IT专才;香港有长期从事评估、咨询、法律、会计和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激烈竞争中,能否形成大中华科技业的金三角,仍需拭目以待。
    专注中介 方为上策
    香港是应用资讯科技最为普及的地区之一,大约80%人口使用移动电话,为全球最高使用率之一。智能付款卡逾700万张,平均每名市民拥有一张,使用率居全球之首。
    香港的科技产品亦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今年3月的“香港资讯基建览会”中,香港公司的“繁简互换”软件亦受到两地厂商的青睐,可望能打通大中华地区。
    在亚洲IT产业发展大潮中,香港如何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仅仅是满足于政府的主导、扶持,或者是东施效颦,步趋台湾或北京的发展脚印,那么,除了多建几个科技园,再大量借用内地优秀IT专才外,恐怕就难有更大的作为。竞争是公平的,机会总是属于灵活变通、逆境自强的人。就亚洲IT产业发展趋势看,只有减少或选择性地在产品的“研究”、“设计”和“制造”上投资,转而专注全力发展“国际营销网络”、“物流”和“国际资本”等方面的中介与社会服务支援体系,才是香港生存发展的上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