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阅读
  • 0回复

布什执政一年后的美国(1) 文章日刊 外交:傲视别人的帝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2-03

    【日本《世界》月刊2月号文章】题:外交:俯视别人的帝国(作者 东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田岛晃)
    “9·11”那场突如其来的惨剧,不仅破坏了两栋耸立在曼哈顿岛南端的摩天大楼,也严重影响到城中人们的生计。移民众多、各种文化共存的纽约市中心,在事件发生后变成了瓦砾堆积、尘烟蔽日的死城。
    1、植根于二元论世界观
    使美国多民族社会丧失活力的不只是物理上的破坏,恐怖事件造成的心理冲击也威胁到美国社会。找不到出气筒的民众把怨恨变成厌恶、暴力甚至子弹,开始发泄到国内阿拉伯人或伊斯兰居民身上。针对社会差别扩大的兆头,布什政权尽早采取措施是基于明确理由的。在面对空前危机时,表现出向多种文化开放的精神正好证明进行反恐作战的美国的存在。
    如果说“持久自由”行动代号概括了这一点,那么当初提出的“无限正义”正好象征了这场战争的另外一个特点。随着惨祸发生后时间的流逝,布什总统的讲话被涂抹上正义和敌意色彩。“为实现正义而进行的战争”所隐含的首先是美国作为善的体现者这种认识。而且,为了与这种自我认识形成对比,敌人被描述成野蛮、道德低下的对象。在上述二元论面前,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要么是它的敌人,要么是它的朋友。布什提出“或者与我们为伴,或者与恐怖分子为伍”,强迫各国支持美国。
    基于二元论世界观来实施保卫多元化社会的战争,这一点尤其体现出美国社会内政与外交的关系。尽管这次战争被美国冠以“史无前例的新战争”名称,但有关逻辑是深深植根于美国外交传统的。美国的敌人总是被说成反对自由、缺乏道义。独立战争时的对手英国是专制与压迫的象征,美西战争则是与腐败的、文化落后的西班牙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宣称要与野蛮卑劣势力进行永不妥协的战斗。
    在美苏冷战时期,同样的思维被最广泛而长期地贯彻到美国日常外交政策当中。实际上9月11日开始的美国新战争,有些地方很像冷战,除军事力量外,美国还动用外交攻势、经济制裁和心理战等手段实施综合战略。美国将战略必要性置于优先地位,同价值观不同的集权国家也联手,而且高度警惕着敌人以美国国内为据点。鉴于以上相似之处,把现在的“战争”比喻成“新的冷战”似无不可。
    反恐战争逻辑已超越目前的军事作战范畴,被视为9月11日以后决定美国外交的根本原则。“冷战后”时代只历时10余年便告结束。即使它带来一定程度军事上的成功,但在“9·11”恐怖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想要回到冷战后那种轻松状态已不可能。而且我们将要面临的是,受事件冲击而释放出的能量的驱使,美国将致力于变革冷战以来的世界。
    2、仍未找到长期战略方针
    空前的紧急事态,给漂浮不定的美国外交带来新气息。剿灭恐怖成为最优先课题。本着这一目的,美国接连同不少国家改善关系,开始奉行建立国际合作体制的方针。在举全力将这次斗争进行到底这一点上,政府内部齐心协力,反映出来就是从外交攻势到军事作战都采取了一致行动。
    在将对恐怖主义实施的“长期而艰难的战争”的具体内容上,政府内部进行着激烈争论。军事行动上的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应把攻击目标锁定在最小范围,也有人主张与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一些国家直接较量。提出“打垮支持恐怖活动国家”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是强硬论的急先锋,认为不仅要推翻塔利班政权,还必须打垮萨达姆政权,并为此在政府内奔走活动。对此国务卿鲍威尔称,美国的政策目标在于根除恐怖活动,暗示不同意强硬论。 
    布什政权的方针先落实到对阿富汗进行打击上。但是它将来的走向目前还不清楚。在目前的军事行动后,对世界秩序应该抱有怎样的设想呢?美国尚未找到一项长期方针作为新时代的路标。
    3、对阿富汗政策自种恶果
    里根学说兼收并蓄了传统冷战政策中不多见的谨慎和过激成分。一方面这项战略懂得在不投入正规军的情况下干预发展中国家的争端。而以军事援助和秘密工作为手段,让当地反共势力进行实战,也符合讨厌战争陷入僵持局面的美国军方与国防部的意愿。
    另一方面,该战略也重新调整以两极体制为前提的“封锁”战略,对共产党执政地区暗中抱有“重返”野心。与新兴社会主义政权相对抗的反政府游击组织则成为美国间接援助对象。虽然对反共势力进行军事援助在美国曾有先例,但是将此政策置于明确战略目的之下并系统地加以活用,还是始自里根政府。新保守主义还对这一政策冠以推进民主主义的名分。
    里根学说被真正应用的地区是安哥拉、尼加拉瓜和阿富汗。应该说与前苏联直接对峙的阿富汗战争,是这一学说的主要用武之地,因而具备战略重要性。苏军最终于1989年从阿富汗撤出。这一事件被看作冷战结束和苏联瓦解的序曲,里根学说被视为给美国带来“冷战胜利”的主张。这项战略确实预算不高,美军什么也没有牺牲就进行了一场低成本战争。但是回过头来看,它对于美国和国际社会而言潜藏着太大的危险 。
    把无关于民主主义的武装组织当作“自由斗士”加以援助,这种不合逻辑的做法,在反共名目下得到默认。然而游击战争之后当地将出现什么问题不在里根学说考虑范围之内。冷战结束后美国从战略角度对边界争端已不再关心,在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残暴武装势力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就把重建被战争摧毁的社会的工作交给联合国,完全抽身而去。
    这类历史事件也是这次恐怖事件的原因。在80年代阿富汗战争中,被美国委托对反政府游击队进行直接援助和指导的巴基斯坦,在各派当中偏袒最为激进的伊斯兰势力,而且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穆斯林志愿兵提倡国际团结。美国考虑到当时的利益,扼制了警告这类事态危险性的声音。
    被视为恐怖事件主谋的本·拉丹,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白沙瓦建立游击组织。现在指责美国没能预见到拉丹组织会向极端方向发展有些苛刻,但是,盲目热衷于冷战大义的美国无疑是被野心勃勃的拉丹利用了。90年代中的阿富汗内战为塔利班迅速扩展势力营造了土壤,对此美国也负有部分责任。原来很团结的阿富汗游击队由于部分势力受到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偏袒,内部分裂越来越深。此外美国政府当初还对塔利班的抬头给予了善意的评价。美国奉行的对阿富汗政策最终适得其反。
    4、实行“点菜式”多边主义
    共和党在野八年之后重新执政,保守派内部路线对立再次成为左右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布什政权成立后有一个现象颇受关注,即国防部二号人物沃尔福威茨和他周围的鹰派人士与据守国务院的鲍威尔一派存在摩擦。两大阵营一开始就在对伊拉克政策、对华关系及导弹防御计划等多项问题上存在明显争议。
    震惊全球的恐怖事件,确实使得政权内部团结一致的必要性增强了,然而两者方针的差异,至今依然是决定美国对外战略归依的基本因素。这种对立明显反映在围绕反恐战争范围和与各国协作意义的争论上。新保守主义强硬派的目标是,要广泛打击那些可能成为今后恐怖活动温床进而危害美国利益的所有势力。他们提倡单边主义,即认为应该根据美国的利益独自判断军事行动攻击目标。对此,国务院周围的调和派警告说,武断地扩大战线,很可能瓦解包围恐怖分子的国际合作网络。
    目前美国政府继续努力维持国际合作体制,单从它没有态度过激地扩大战线来看,可以认为政府内部还是谨慎论占据主导地位。普遍的看法是,9月11日以后布什政权一改当初的单边主义,转而奉行了多边主义。但是,在战争时期要求别国提供合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对美国新外交态度加以仔细研究,就知道还不能简单断言调和派已取得了胜利。
    再看看与恐怖战争没有直接关系的领域,就会发现9月11日以前的单边主义倾向现在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围绕禁止生化武器条约的多边谈判在去年年底被迫冻结之后,《京都议定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及设立国际刑事法庭等多项多边合作框架,都因美国专横的谈判态度而一直未能取得进展。
    部分国家看到与美国合作对自己有利便积极配合。另一方面,如果支持恐怖活动就会被视为敌人,这种高压态度也产生了促使一些国家转向支持美国的连锁效应。提出非友即敌这种二元论的做法绝非有利于国际调和。
    像这样,本来需要国际社会合作的情况也免除不了单边主义的弊端。鲍威尔的部下、负责帮助阿富汗组建新政府的理查德·哈斯就曾在去年7月把美国退出一系列条约的举动说成是“点菜式多边主义”而加以拥护。它可以解释为冠冕堂皇的做法,即根据问题的性质采取灵活手段,但换句话说,也表明了美国不会参加于己不利的国际协定的立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