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跟名厨霍姆学做中国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2-01-29

    【香港《南华早报》1月14日文章】题:成功秘诀(作者 苏珊·阮)
    名厨往往能在电视上走红,肯·霍姆是最早靠烹饪出名的人之一。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肯·霍姆的中国菜》节目向英国人介绍“地道的”中国食品,配套书籍第一次印刷便在英国卖出35万册。前不久,霍姆来到了香港。
    霍姆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今年52岁。从小时候起,他就发现周围华人丝毫没有继承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意识到美国这个大熔炉对少数民族未必友善。    
    宣传文化 消除成见    
    他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生为亚洲男人》。文中写道,少年时代他“遭遇并最终认清了种族歧视。有人用奇怪的眼光看我,好像我是外星人似的;还有人说,我应当回中国去。回首往事,我现在才明白,种族主义和对亚洲人的歧视在我小时候便无处不在,但由于我年幼无知,自认为是美国人,因而毫无察觉”。
    霍姆一边品法国葡萄酒一边说,这些感受决定了他对中国菜的看法。“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华人以外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我要通过我的书来消除这些成见。我的想法颇具煽动性,但我用饮食来传达这些想法。假如我公开讲出来,人们是不会听的。我希望人们尊重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嘲笑我。在那个地方,每个人都代表着自己的民族。在属于自己的中国文化里,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没有冷嘲热讽的避风港。种族主义的根源在于人们不肯接受异族文化,所以世界才会这么一团糟。我们为什么不吃点喝点、快快乐乐过日子呢?”
    脚踏实地 迅速成功    
    霍姆的祖籍是广州城外的开平,父亲在他八个月大的时候去世,母亲带着他到芝加哥投奔亲戚。霍姆在芝加哥唐人街长大,六岁以前只会讲粤语。
    11岁那年,霍姆开始在叔叔的饭馆打工,小小年纪便没日没夜地干活儿,对饮食业痛恨至极。中学毕业后,他来到西部,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艺术史。
    作为学业的一部分,霍姆去了法国。他说:“法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我简直着了迷,于是我又开始做菜了。我妈妈常常给我送去盒装的豆子和配料。70年代初的法国根本买不到中国调料。1974年回到伯克利的时候,我依然是一个穷学生。这时有人请我去给一个烹饪班讲课。”
    这个意大利面食班取得了成功,于是他又被请到其他烹饪班去讲授中国菜的做法。1977年,如今已闻名遐迩的加利福尼亚烹饪学院———培养专业厨师的学校——成立了,霍姆被聘为教师。1980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中国技巧》,销量超过15万册。他为推销这本书走遍了22个城市,再加上电视和报纸的宣传,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1982年,《纽约时报》饮食版主编克雷格·克莱本邀请美国所有优秀厨师为他的62岁生日掌勺,在那里,我认识了麦德赫尔·贾弗里,”霍姆回顾说,“后来,她打电话来说,BBC正招人主持一个中国烹饪系列节目。他们让我到伦敦面试,第二天上午就跟我签署了录制这套节目的合同。我做梦都没想到这个节目会那么受欢迎。怎么说呢,它使我……”他犹豫了一下。出了名?“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霍姆在美国的名气反而较小。“我是在美国以外成名的。在美国,知道我的人主要是美食家。我在专业人士和同行当中非常有名,我教出了一批美国顶尖厨师,美国各地的许多厨师都是我的学生。假如我去他们的饭馆,他们知道我是谁;全世界大多数厨师都知道我是谁。”
    霍姆是“黄河酒家”连锁店———在英国共有9家分店———和“皇城餐馆”的董事兼顾问。他的书被译成12种文字(包括荷兰文、德文和保加利亚文),主持的节目扩展到烹饪以外。他每年大约有5个月在英格兰南部的米德尔塞克斯,3个月在巴黎和卡奥尔,其余时间在世界各地讲课。
    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最初曾经令母亲大吃一惊。“她不敢相信我竟然想当厨师,但是在看到我的第一本书之后,她改变了看法。我妈妈是受过教育的人,在她看来,出书的意义非同小可,她为此感到骄傲。我也为她感到骄傲。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一切,她非常善良,也非常坚强。她给予我的信念使我保持了平稳的心态。名利是过眼云烟,做人必须脚踏实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