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无可奈何 花落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0-11-28

    【台湾《中国时报》10月25日文章】题:回忆1971年联合国席位的最后一战——写在我退出联合国29周年(作者 陆以正)
    1971年10月25日深夜,11时刚过,故外交部长周书楷在宣布我国退出联合国后,与刘锴大使率领中华民国出席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代表团部分成员,庄严地步出联大会堂。
    将近30年了,不论国内或世界情势都变得面目全非。许多人不了解当年真实情形,怪罪政府"汉贼不两立"的政策造成今日我国徘徊于联合国门外,不得其门而入的困境。作为少数在场人士之一,回忆一下前因后果,或许能有助于认识真相。
    中国代表权问题年年争议
    第26届联大于1971年9月21日揭幕。我国代表团阵容庞大,除周部长外,正代表有刘锴、谢东闵等5人;副代表有张纯明、林挺生等5人;顾问多达32人,有马树礼、钱复等。我是第9次奉派为顾问,自然也是最后一次。
    早在那届联大开幕之前,全国上下都知道这次真是我国在联合国会籍的生死关头了。
    从1950年起,中国代表权问题年年都被列入联大议程。最早是印度与苏联分别提出决议草案,主张"邀请"中共入会。但因为韩战正烈,中共以"志愿军"名义介入,所以在美国领导下,印度与苏联的提案双双被击败。1951年到1960年这十年间,苏联集团年年提出中国代表权问题,年年被美国运用所谓"暂予搁置"的手法挡住。
    这十年里,联合国会员数从60国增加到99国,支持"暂予搁置案"的票数虽然略增到42票,但赞成中共入会者却从11票激增到34票、弃权数从4票跳到22票。如非美国全力护盘,只看赞成与弃权两种票数合计已达56票,超过支持我国的票数。
    这种情势下,可见"暂予搁置"的老办法行不通了。从1961年到1970年这十年间,美国和我国协商,改采所谓"重要问题(important question)"的策略,视大陆入会为重要问题,必须2/3多数才能通过。
    1966年意大利曾领衔提议,在联合国大会下设立一个委员会,研究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之道,并向联大提出具体建议。欧洲国家都支持意大利案,如果能获通过,或许联合国里会有"两个中国"出现。荒谬的是当事国双方都拒绝接受,台北与北京的友邦因而联手投票反对。
    1969年尼克松登上美国总统宝座,起用基辛格为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秘密计划打所谓"中国牌"以抗衡苏联。1971年4月,尼克松公开宣布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是与中共"正常化"关系。7月,基辛格秘密到中国与周恩来会晤。到9月联大开会时,基辛格又跑到北京去了,只有时任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布什在那里孤单奋战。
    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从来无人揭穿过的秘密。当时美国在北京尚未设置联络办事处,而那年9月13日,中共副主席林彪夫妇因密谋武装起义失败,仓促逃走,在外蒙古坠机身亡。林彪本是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竟然会演出这种骇人听闻的事,各国都在探索真相,而大陆新闻封锁甚严。尼克松预定要在次春访问大陆,会晤毛泽东,深怕美"中"尚未建立的关系生变,所以不顾联合国投票在即,派基辛格赶去见周恩来,打听大陆究竟是谁当家。但看在美国的友邦眼里,基辛格此行无疑是对其他国家发出讯息,美国支持中华民国的立场已经松动。
    改采双重代表权因应变局
    为应付这个新局面,美国国务院与我国政府磋商,变更策略,改以"双重代表权"为目标,希望一方面让中共进入联合国,并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之席,另一方面保全我国在联合国的会籍。总统蒋公到最后才勉强同意。我记得那年夏天,外交部给所有驻外使节的训令,既促请友邦反对阿尔巴尼亚提案,又表示如果贵国赞同美国领衔的双重代表权案,我方也能了解,有点半推半就的意味。为避免驻外使节与驻在国交涉时,用词遣字有误,外交部还准备了一份英文说帖,指令驻使在与对方外交部长磋商时,照文宣读,一个字也不能更改。这样严格的训令,在我国外交史上也是破天荒第一遭。
    联大开会后,有3个星期照例先举行总辩论。直到10月18日第1966次会议,才开始讨论中国代表权案。因为有74国发言,尽管每天上下午各开一次全会,达12次之多,历时9天。举行表决是第11次,编号第1976次大会。各国提出的决议草案有8件,其中最重要的只有3件:即阿尔巴尼亚提案、美国所提的重要问题案与双重代表权案。
    我国代表团在联大开会期间,每天早晨9时必定举行全体会议,由部长主持,检讨局势听取各个团员与指定对象联络情形的报告,计算双方票数。出席大会代表团的四十几位团员,每人都有指定联络对象,好似打球时"人盯人"战术。例如马树礼先生专门负责与当年联大主席、印尼外长马利克联络。马利克向他承诺,如果投票时正反双方票数相等,他会以主席身份投给有利于我国的一方。监察院钱复院长当时是外交部北美司司长,负责与美国代表团联系。他说美国过分乐观,估计票数与实况有差别,反而是我方估算的票数事后证明完全正确。
    中共外交部为阻止双重代表权案,早在8月就发表声明,如果联大通过任何"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决议,大陆绝不接受。
    10月25日下午的第1976次大会,从下午3点多开始,直到深夜11点半才结束,长达8小时。出席的各国代表累坏了,加上沙特阿拉伯大使巴鲁迪从中搅局,引起许多代表反感,局面才弄得不可收拾。
    巴鲁迪认为美国版的双重代表权草案内容欠周详。他原已提出修正案,临时却又另提一个全新的决议草案,要求优先列入议程。131个国家的代表团对于中国代表权问题,早已奉有本国外交部的训令,不可能改变意向。巴鲁迪越是坚持,会场内对他不满的情绪越高。
    宣布退出联合国心情沉重
    这时会场内弥漫一股戾气。发言的代表众多,不断有人提出程序问题,主席有点慌乱,好几次被各国指责他在议事程序上裁定错误。时间已是晚上10点多了,大家都饥肠辘辘,火气更大。巴鲁迪提议散会,给各国代表24小时的时间来考虑他所提的决议草案。这原可由主席决定,马利克却付诸表决,很多代表都讨厌喋喋不休的巴鲁迪,因此他延迟24小时讨论的建议,以53票对56票,19票弃权,被否决掉了。
    接下去就重要问题案本身投票,这最后一道防线,竟出乎意外地以55票赞成、59票反对、15票弃权、两票缺席被否决。主席宣布结果后,会场里顿时掌声如雷,我们坐在那里,实在不是滋味。
    情势变成一面倒了,美国大使布什站起来提议,将阿尔巴尼亚提案分段表决,企图把排除我国的第二段文字删除。巴鲁迪则主张把他自己所提的修正案优先逐段表决。大家又争吵了一阵,主席先把巴鲁迪的折衷草案分两段提付表决,每次都只有沙特与阿曼两票赞成,六十几票反对,引起一片讥刺的笑声。布什大使的分段表决提议,虽然获得51票赞成、却有61票反对、16票弃权,也被打消。
    到此时,所有可能补救的途径都用完了。中华民国代表团于是以程序问题要求发言,周部长步上讲台,以沉重心情宣布我国退出联合国。
    我们出来之后,主席继续将阿尔巴尼亚提案交付表决。我国既已退出,部分国家乐得见风转舵,阿尔巴尼亚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成为联大第2758号决议案。
    推动重返联合国勿存幻想
    这些年来,朋友们有时问我,假如当年美国所提的双重代表权案获得多数支持,今日我国仍可留在联合国内,岂不省掉多少烦恼?我回答说,联合国是以国家为单位的竞技场,大家玩的是实力政治。假如那年双重代表权案获得通过,中共肯定拒绝加入,顶多再拖个一两年,我国仍然会被赶出联合国。
    今日回顾1971年那段经过,就事论事,我国当时已经准备接受与大陆并存在联合国里的安排,只是一下子很难作180度的转弯。我相信周部长的手提箱里,可能有两份演讲稿,看情形发展再拿哪一份出来罢了。
    从这次经验里,我们学到些什么?首先,联合国是议会式的外交,强如美国也无法完全控制所有大小国家投票的趋向。今日虽然台湾大多数民意希望重返联合国,那只是遥远的愿望。我国要想恢复联合国会籍,恐怕难以如愿。但政府要把现实状况说清楚,不能给人民制造不切实际的幻想。
    检讨50年来所走的道路,我们错在1966年到1968年间,海峡两岸的邦交国数字相差无几时,未能接受意大利提案。但那时也无人预见尼克松会从全球战略观点出发,决定与中共修好。等到各国放弃了两个中国的念头后,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两岸关系其实也一样,只有趁目前局势对我尚非完全不利时,早早决定前瞻性的政策,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