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百年的光影 永恒的记忆(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9-12-29

    (续昨)在世纪之交,回顾中文电影,非常有意义。
    要评选近百年来的中文电影,评选人必须具有广泛、深入的观影经验,而且
多年来一直关注华人电影世界的发展,并从事多年的电影研究、评论,特别是对
两岸三地的影片有着较全面的观察。
    “二十世纪中文电影100强”的评选,是从1905年第一部影片《定军
山》起直至1999年10月止,所有由华人创作、拍摄、投资出品并公开上映
的长片。这些影片类型包括剧情片、戏曲片和动画片。记录片和短片不包含在内

    这次评选制定了各方可接受的客观标准:首先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并在历
史长河中永葆艺术青春,具有电影特质的经典;其次是在社会上形成巨大影响,
对社会发展和人文意义产生作用;三是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明显地在电影创作或
制作上具创新意义;四是在电影市场上造成较大影响,并在类型片方面起典范作
用。
    这次评选出的中文电影100强,有下列几个特点:100强中,80年代
占了近1/3。为什么80年代这般突出?主要原因是: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
,思想不再受政治禁锢,而经济飞跃给精神产品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环境,中国大
陆著名的“第五代导演”,都在这个年代崛起。
    其次,台湾在70年代奠定了坚实经济基础,族群的群体心智步向成熟,本
土意识活跃,开始向原来的主流文化冲击。在这种背景下,电影创作出现新思潮
,似属必然。以侯孝贤、杨德昌、吴念真等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象征着战后
一代的成长,甚至是一种文化宣言。
    第三,香港以鲜明、活泼和繁华的国际都市形象屹立于东方,是经过六、七
十年代打拼的。因电影工业发达,使它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一批留学欧美
的年轻人和不甘于现状的影圈“小字辈”闯进传统电影工业阵地,以最具视觉冲
击的电影语言掀起一股“新浪潮”,促使香港电影上升到一个新境。
    两岸三地的电影在80年代出现“第五代”、“新电影”和“新浪潮”似是
不约而同的新景象,不同程度地刺激当地电影创作形态和市场效应。
    在这份名单中,可发现20世纪前半叶,上海在中国人电影事业中占极重要
位置,入选的22部影片上海便占19部。然而,进入下半叶,尤其是80年代
中文电影最高峰的时期,上海出品的影片仅两部。上海在这个时期表现了不应有
的创作乏力。这使人联想起20年来上海文化的整体滞后,并被批评为“像电子
零件那样的焊接文化”。
    然而,一直被认为与上海有所谓“双城”之称的香港,却有着相当突出的表
现。100强中香港电影占了36部。大部分港片都是出现在后50年,其中以
八、九十年代最旺盛。90年代一些优秀人才甚至被好莱坞“挖”过去。
    中国人的电影是在八、九十年代在国际影坛真正扬威的。自张艺谋的《红高
粱》开始,中国导演便频频在重要国际影展上捧回一个个大奖。在100强中,
可发现这些得大奖的影片都出现在20世纪的后20年。这是100强的另一个
鲜明特点。同时,这后20年扬名国际影坛的名片绝大部分由战后出生一代所缔
造,不但是继承了先辈的优良传统,更有所创造、发展与突破。
    而最伟大的女演员应是阮玲玉了,她有3部影片入选,而关锦鹏的《阮玲玉
》更以她为题材,中国演员能在生前具有成就,死后又有传记影片的,唯阮玲玉
矣!最杰出男演员则是赵丹,他主演的影片有5部入选,显示其电影表演艺术的
造诣。而当代演员中,香港的张曼玉、周润发和台湾的柯俊雄表现最突出。
    千年终结之际,为华人电影缔造光辉的影人,人们为他们自豪,愿新的千年
来临时,华人电影能创造更辉煌的光彩!(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