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亚洲周刊》文章:华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再出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7-11-30

【香港《亚洲周刊》11月9日一期文章】题:华人企业在全球化中再出发  
    7月2日,酝酿近三个月的泰国金融危机的“定时炸弹”终于引爆了,意味着亚太地区正进入一个重大转折关头。这场金融风暴几乎刮遍了整个亚太地区,至今仍未离去;不论是老的“四小龙”,还是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新小龙”,无一幸免于难。经此大祸,亚太地区的经济将出现一种质的变化,走上新的发展轨道,而以这一地区为主要舞台的华人企业,也必然会寻找下一个世纪中新的定位。  
    21世纪是否成为“亚洲世纪”或者“华人世纪”,这个问题并无实际意义。重要的是,高科技的普遍运用把世界迅速推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亚洲国家和华人企业是领先潮流还是重新被甩落在后面?如果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今天这场金融风暴,或许应该庆幸它来得正是时候。  
    电脑网络和无线电通讯正从根本上改变了距离的概念,不久前还认为遥不可及的事情,今天就如同发生在近邻,既带来无限的机会,也可带来新的风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当前这场金融风暴,亚太地区包括华人企业家在内,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印象。  
    绍罗什等国际金融大炒家在道义上或许应该受到被害者的谴责,但他们擅长运用全球化概念和高科技资讯手段,策划规模庞大的投机活动,令人心惊之余,更令人深省。  
    21世纪的华人企业家必须面对全球化和高科技的新形势,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华商以台湾宏?集团的施振荣等为代表,早已走出了关键性的步伐。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紧迫感。不久前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世界华商大会上,许多与会者最关心的仍然是怎样建立传统的生意关系,而不是施振荣演讲中提到包括全球化的经营理念。  
    当然,即使遭受这次金融风暴的重创,亚太国家以及华人企业也不应失去自信心,更不必追随一些西方传媒或经济学家把“亚洲模式”贬得一无是处,但却应该吸取教训。如泰国过去几年一面大举外债造房子、买车子弄得本国经济“泡沫化”,一面又任由制造业的竞争力萎缩下去,对虎视眈眈伺机进袭的国际金融炒家既无警觉之心又无抵挡之力,这就不仅仅是政府决策官员的过失,而是整个企业界的经营思路都大有问题。  
    风暴过后,整个亚太地区都须重新思考经济发展方向,固本正元,重新把提高全球竞争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但新的竞争力已不可能通过廉价劳动力或天然资源为主要基础,特别是中国大陆开始加入国际竞争,这使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企业升级变得更为迫切。  
    经过过去20年的经营和成长,华人企业都已具备相当的实力和经验。但若继续发展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路必然越走越窄,而把资金转去搞地产,炒股票,只会搅起一大堆“泡沫”,金融风暴一刮就不见了。  
    有远见、有魄力、有头脑的华人企业家,应该摆脱地域的束缚,开始把整个世界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新天地,敢于利用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新的比较成本优势,加快技术升级抢占先机。亚太地区仍将是他们的根基,但即使今后发展本地区的业务,也应该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思考和经营。  
    和7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第一次起飞相比,亚太地区目前可以说正处于第二次起飞的关键时刻。华人企业要走向全球化,要打入高科技产业,比当初发展劳力密集出口加工业要难得多,竞争风险也高得多,但今天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也比20年前强得多,因而格局也广阔得多。以今天可以运用的雄厚资源加上当年的创业精神,完全可能再造“亚洲奇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在全民改造国有企业之时,也大力推动企业集团化经营,加入国际竞争,并以晋身全球最大500家为目标。当然,企业规模大小不是决定竞争力的唯一因素,但中国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确实需要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敢于在中国本土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同跨国公司一较高下。有此信心,中国大陆才可能加快走向世界市场,从而加快进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这正是中国大陆企业走向全球化经营必要的第一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