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上海与北京人有何差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7-11-28

【日本《外交论坛》月刊秋季临时增刊号文章】题:北京和上海的不同变化(作者 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系讲师渡边浩平) 
     高架公路、电视塔和人民广场扩建工程一经告竣,上海人就开始增强了信心。我熟悉的一位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自豪地说:“上海的实力终于超过了广州,香港亦不在话下。” 
     1995年5月全面实施双休日以后,上海市的消费质量亦发生变化,开始涌现出这样一批人,他们从购买有形物质到把钱用于娱乐和旅游上。保龄球场出现在高架公路两侧,吸引游客的招牌十分显眼地竖立在旅行社门前。公司老板也好,外资企业任职的女职员也罢,他们都利用休息时间到泰国旅游。 
     在北京看到的变化虽然不像上海那么大,但二环路以内被称为“胡同”的房屋由于重新开发大都已被拆除,三环路以外的集中住宅区和办公楼建设现在进一步向外伸延。 
     上一次常驻北京时结识的中国朋友,生活比以前富裕多了。前往一位专攻大众传媒的老朋友三室一厅的新居造访,发现房间内悬挂着以光辉灿烂的夜景为背景的彩照,其恢宏气势与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夜景毫无二致。 
     人们戴的眼镜设计得非常漂亮,身上的白衬衣也变成了以印花布面料缝制得非常入时的衬衣。 
     总而言之,在北京与官方有联系的人看来比民间人士更有权威。在上海小店主几乎比比皆是,而在北京却没有怎么看到。 
     北京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解体没有像上海那么激烈,而对投资的限制也没有像上海那样放宽。这或许是因为北京很少有人辞去国有企业的职务,自己创设一家公司,独树一帜的缘故。 
     仔细观察便可以了解,北京和上海在消费行为方面亦有所不同。这都是些琐碎的事例,如拿上海来说,大屏幕彩电、录像机、组合音响和空调等家用电器制品总是非常畅销。走访家庭可以看到,尽管房间狭窄,却充斥日产家用电器。上海住宅条件极为恶劣,市内被称为“里弄”的住宅没有厕所,厨房也多为共同使用。就是这样的居室也放置着日产最新型大屏幕彩电。 
     北京的普通家庭,虽然也购置彩电和录像机,却没有像上海人那样蓄意炫耀。个人之间的收入自然是有差距的,但在北京却看不到上海家用电器商店里那种热气腾腾的情景。 
     北京的商店,至今大半陈列着国内制品。而在上海则不同,仅以香波为例,花王等三大化妆品公司的制品席卷市场。尽管在北京的这些外资企业同样在拼搏,但中国一些老厂家的制品依然销售旺盛。 
     在北京经常看到而于上海却难以寻觅的就是书店。 
     上海福建路有几家大书店,但专业书门类不全,普通书只是凑数。北京由于有很多大学,大型书店和小型书店都独自采取了有助于读者选购图书的措施。这方面的统计数字告诉人们,在人均消费支出总额方面,上海比北京高,但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的支出,北京却超过上海。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参观者,北京比上海多得多。 
     若以管窥之见对上海人和北京人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前者对眼前利益敏感,物欲极强,对流行和新事物反应极快。北京人则不把追求商品和流行看成是第一位的,也不崇拜外国名牌,不是对具体的物质感兴趣,而是对抽象的事物表示关心。相对而言,北京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居多。 
     连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也爱谈政治话题。而上海出租车司机一开口便问:“你挣多少工资?”“29英寸的彩电哪个厂家的好?”“日本出租车司机的月薪是多少?”尽是些围绕钱和物的话题。 
     长江以南的南方人当他们富裕起来的时候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呢?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这些只要看一看具有同样性格的香港和台湾人便不难设想。不言而喻,若把香港人和台湾人同南方人混为一谈则难免被嘲笑,但同北方人对照,他们确实具有类似性。 
     北方人尽管重视实惠,可民族意识极强,愚直而又不妥协。当他们真正富裕起来的时候,究竟会确立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这些都是人们极感兴趣拭目以待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