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阅读
  • 0回复

「全球过剩论」经不起推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7-10-03

当前在美国经济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全球生产能力提高过快,导致需求增长远远落后,而潜在的供求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将引起像30年代那样的经济危机。然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从传统经济学理论出发,以事实作论据,对这种悲观的看法进行了驳斥……驳斥全球过剩论【美国《外交》杂志9-10月一期文章】题:资本主义生产能力太强了吗?(作者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一种激进的经济理论已经从朦胧状态变成——至少已经在原则上成为——一个主要先进国家的政府的正式理论,变化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预料。 
     我给这种经济理论起个名字,称之为全球过剩论。它可以总结为这样一种观点:资本主义生产能力太强,对己不利——由于技术迅速进步和工业化在新兴经济的普及,工作能力提高的速度超过要干的工作的增长速度。比较温和的全球过剩论涉及到这样一种信念,即政策的目的应该是增加需求而不是供应,美国鼓吹这种理论的人因此反对努力消除预算赤字或者增加国民储蓄,声称这类努力实际上会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较极端的全球过剩论则要求全面削减经济能力,具体地说是通过减少一周工作时间的“工作分享”方案。 
     全球过剩论经不起推敲,它在概念上混乱,鼓吹者似乎连非常基本的事实也不知道,真是奇怪。但是许多聪明人显然发现这种理论有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对全球过剩论进行批驳,同时设法弄清这种在知识上不堪一击的理论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好事过了头?几乎从工业革命一开始,我们就担心资本主义的生产率太高,不利于工人,甚至不利于资本家本身。 
     现代人们对生产率过高的担心出现在30年代和40年代。一些观察家把大萧条时期缺少工作机会与20年代普遍实行大规模生产联系起来,这是很自然的。凯恩斯经济学认为担心总需求不足是有道理的,为这种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一种类似全球过剩的理论——常常被称为“长期停滞论”。长期停滞论指出,富裕家庭的存款在收入中占的比例往往高于穷人,这样人均消费开支的增长跟不上人均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可能只有在投资开支增长大大超过收入增长时才可能出现充分就业,而这种情况是不大可能出现的。所以长期停滞论者预言,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会再次出现萧条的景象,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失业率不断上升的趋势。 
     战后经济理论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使长期停滞论在专业经济学家中几乎销声匿迹。它在比较大众化的作品中确实还有市场,常常同人们对“自动化”的担心(认为机器会立即普遍取代工人)联系在一起。但是,总的说来,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人们并不担心资本主义生产能力太强。 
     目前全球过剩论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三大变化。首先,西欧再次出现大量失业,尽管美国没有出现。 
     其次,人们普遍认为,在先进国家,特别是在美国,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加快了。 
     最后,新兴经济工业的发展以及那些经济出口的迅速增长使人们感到全球生产能力提高太快,使需求远远落在后面。确实,一些坚持全球过剩论的人不仅认为需求增长落后于生产能力,而且警告说,潜在的供求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将引起像30年代那样的经济危机,产值将大幅度下降。因此,全球过剩论是对世界经济的一些现实变化的反应。 
     为了了解全球过剩论,集中于对这种理论非常重要的三个论点是有利的,其中一个论点是关于供应的,两个是关于需求的。这三个论点是: 
     1、全球生产能力以过快的、也许是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 
     2、先进国家的需求跟不上潜在的供应的增长。 
     3、新兴经济的增长对全球供应的作用大大超过对全球需求的作用。生产能力一些评论员认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看来主要是受了某些行业的传说的影响,这些行业显然存在能力过剩的问题,特别是汽车业。这类传说的问题在于,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某个行业因为过高估计了市场前景而出现能力过剩在企业界是常见的,就像某些行业因低估需求而出现能力不够一样。 
     使人们认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另一个原因是,数字技术的胜利造成进步快得危险的印象。在数字技术业,穆尔法则——说计算价格每过18个月降低一半——意味着持续革命的状态。但是影响生产的不仅是计算。即使在制造业,有关没有工人的工厂的说法一次次被证明是不成熟的;80年代新闻界大事宣扬工业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结果只不过是稍稍增加了一些生产技术。在制造部门以外更难发现生产率革命的证据。例如无纸无办公桌的办公室总是可望而不可及。 
     不管是否符合事实,对先进国家总的生产能力提高的估计非常平淡。经合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先进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以通常的能力利用率可以得到的生产总值)的增长每年只有2%到3%——与前20年差不多,大大低于50年代和60年代的增长率。 
     但是这种估计可信吗?对技术充满热情的人很快指出通常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估计忽视质量的提高,如自动出纳机的便利。另一方面,可以说衡量很不准确的质量提高在前几十年同样重要,至于现在低估的程度是不是比过去更大,谁也说不清。 
     有一点是没有争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亚洲,令人吃惊的工业化速度加快了世界能力的提高。把对先进经济平淡的正式估计与亚洲给人印象深刻的增长率平均起来,世界市场经济的总生产能力以接近4%的年率增长。这比70年代和80年代3%的增长率高,但是稍低于50年代和60年代。也许今天的估计比当时的估计更不准确,但是有关生产能力以非常高的速度增长的证据充其量也是软弱无力的,有关空前的增长这种更加惊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先进国家的需求即使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比浮夸宣传所说的慢,这种能力也将得不到利用,除非消费者有足够的需求。传统经济学家认为这方面没有任何问题。说到底,如果先进国家不断提高的生产能力实际得到利用,收入也将随生产能力相应提高;如果收入提高了,何愁消费需求不增长?说也奇怪,没有一个鼓吹全球过剩论的主要人物对这种普遍的观点作出任何直接的反驳。 
     然而,从字里行间看,似乎全球过剩论者,如过去的长期停滞论者,有这样一种看法: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饱和了——在作了所有必要的购买之后,他们不愿增加开支,尽管收入增加了。 
     这显然是一种令人信服的说法。但是,它不符合一种使人尴尬的事实:有很长一段时期,消费者的开支一直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今天的实际人均收入比40年代后期高了近两倍。而且,这种收入的分配比过去更加不公平得多。然而,现在消费者的个人收入的储蓄部分实际比过去少。 
     确实,收入高于一般水平的人往往比收入低的人存钱更多。但是,经济学家早就认识到这种事实基本上是统计方面的一种错觉。在任何一年里,高收入阶层的人中都包括很多情况比平时好而为备不时之需存钱的人,在低收入的阶层中都包括很多情况比平时糟而支取积蓄的人。但是当人们的正常收入增加时——在经济增长时会有这种情况——他们的开支也随之增加。总之,很难看出认为先进国家中的消费需求不会随生产能力增长的看法有任何理由。第三世界当我们在论及正在实现工业化的经济的作用时,情绪就会最激动,思想感到最困惑。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正在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一般来说花的钱将会同挣的一样多,换句话说,进口将会与出口等同。实际上,一个传统经济学家也可以预言,新兴经济一般都将出现贸易逆差。毕竟,人们可以期望这些经济从国外吸引投资。而一个吸收净外国资本的国家,根据定义,必然是国内投资超过国内储蓄的国家,因此必将大量花费它的收入。但是一个开支超过收入的国家必然出现贸易逆差,进口它所没有的东西。(更确切地说,它的经常帐户将出现赤字。) 
     但是,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工资很低的国家在成本方面不是极有竞争力、因而也应该有贸易顺差吗?对这个问题,传统经济学家也预备了一个答案:因为工资将随着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因此这些国家在成本方面根本没有那么强的竞争力。 
     在认为正在出现全球供过于求情况的人看来,这些说法似乎都是天真的乐观。学者艾伦·托纳尔森在6月15日的《纽约时报书评副刊》上撰文评论前财政部副部长杰弗里·加滕的著作《十强:新兴大市场及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时作出了这种观点的代表性的阐述。加滕断言,“这些新兴市场的消费市场可能几十年都将处于小规模的状态……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主要因为这些国家大多有巨额外债要偿还,因此需要抑制国内消费,它们采取的是以出口刺激经济增长的策略。第二,如果它们不能使工资和购买力保持低水平,那就难以吸引它们为偿债和为刺激经济增长筹资所需要的外国投资。”但事实恰恰相反:从总体上说新兴经济都有贸易逆差,认为它们在未来终将开始有大量贸易顺差的看法只是全球供应过剩论者的一种猜测。 
     当我们在研究新兴工业经济的工资情况时,也会看到事实与假设的关系之间的类似的倒置。事实上,那些在过去几十年中生产率迅速提高的发展中国家,工资也全都在迅速增长,概无例外。 
     这一切有些令人困惑。全球过剩论者自认为比传统经济学家更现实;然而,数据证实,结果倒是全球过剩论者成了作猜测的理论家。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