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香港《亚洲周刊》报道:“红筹股”红遍香江(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7-06-02

    【香港《亚洲周刊》6月1日一期报道】题:红筹股红遍香江
    中环中国银行门前出现了一条长长的人龙,男女老少脸上都流露出期盼的神情,希望得到一份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认购申请表,可以带来一次发财的机会。婆婆带着孙儿排队,以便可以一次索取两份认购表。部分人拿了一份表格后,立即急步走到队尾,重新轮候,只为了多拿一份。他们不少是完全没有投资股票经验,也不知道北控的业务背景,只知道一旦抽签购得股份后,他们的钱就有可能在一两天内增加一两倍。
    北京市政府窗口公司北京控股5月28日在香港上市,立刻引起举城若狂,创下香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股市开售纪录。5月20日北控公开接受公众认购,大批市民一早在银行门口等候领取认购表,盛况空前,40万份表格顷刻间被取罄。翌日有关证券公司加印50万份表格以满足市场需要,但再次迅即派发一空,需要加印20万份,新股上市引发的认购热潮,将把中国大陆国有企业、中资控股的“红筹”股推上新高峰。新股上市引发认购热
    市场人士估计,北京控股的超额认购将超过1500倍,是香港历来最高纪录;冻结现金至少2000亿港元(折合约260亿美元),可能使香港银行系统的流动资金大受影响,北控光是从这些现金中就可赚取利息逾2亿元;总集资额约22亿元,是继今年红筹股深业控股、广信企业上市后的又一项新纪录。北控招股每股作价12.48港元,但由于认购热烈,据称已有人出“暗盘价”40多元收购。中资公司重组迎回归
    “红筹股”其实原是“中国概念股”的戏称,以与“绩优”的“蓝筹股”比较。踏入1997年,中资公司纷纷重组、扩股。即使在美国4月份加息的阴影下,红筹股仍然向上扬升,使香港小股民得益不浅。
    红筹股今年首天开市即受到基金、散户追捧,交易畅旺,报出“开门红”的喜讯,大发“回归财”。1月2日,港股受到美股急挫消息的冲击,收市时恒生指数比前一天急跌200多点。但恒生国企分类指数却打破沉寂,逆市而上,急升52.38点。中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例如华润创业、五丰行、越秀投资、鹏利国际等股价都有不俗的升幅,首长、光大系的股份表现普遍优于大市。
    去年,香港中资企业普遍业绩理想,并不断进行企业重组、产权重组、合资、合作、参股,向多元化、实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截至1996年底,在港的中资机构共1818家,员工5.3万多人,至今中资企业控股的H股上市公司28家。红筹股上市公司50多家,在港的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50亿美元。目前中资机构在香港各主要经济领域中已占有一定位置,当中以贸易、金融和保险所占份额较大,约占二成二至二成五。
    进入1997年,一向保持低调的中资红筹股注资、扩股、收购潮一浪紧接一浪。股海“红潮”汹涌,突显九七回归前夕,中资公司气势如虹的景象。(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