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亲情难隔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6-08-29

    【本报新德里8月25日电】(记者李家声)8月22日,记者驾车出印度旁遮普邦首府昌迪加尔,一直向西驶去。印度—巴基斯坦边界哨所距该市约250公里。
    通往边界的公路是双行道,柏油路面十分平坦。路两边高大笔直的杨树葱茏茂盛,树梢相接,尤如伞盖。来往的车辆不断,载货的大卡车更多。身着校服的中小学生骑自行车也来往飞梭。
    放眼望去,公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水稻,夹有甘蔗和玉米,黑而粗壮。水渠纵横交错,偶尔看到一些农民在田里干活。
    沿路经过的几个城镇熙熙攘攘,临街商店摆满了串串香蕉、苹果、梨、木瓜等水果。
    和公路平行的还有一条铁路,看到一列货车正向西行驶。
    临到边界,可以看到少许哨兵,但自始至终道路畅通无阻,没有任何人查问,一片和平景象。
    印—巴边界哨所两边都叫旁遮普,巴方称省,印方叫邦,1947年两国分治时被一分为二。旁遮普盛产小麦、稻米、甘蔗和各种水果,为两国的粮仓。这里的人长得高大,两国的军队和警察不少来自旁遮普。
    两国哨所的哨兵每天凌晨和傍晚同时举行升降旗仪式。晚上的仪式向公众开放,每天都吸引不少国内外游客。
    升降旗仪式可谓壮观:排列整齐的哨兵雄赳赳气昂昂地做各种队形变化和动作。号手们也不示弱,其号声响彻云霄。彼此各做各的,互不干涉。
    两国边界以两道铁栅门为标志,相距不足两米,中间划有白线一条,双方都不能逾越。铁栅门旁边树有一石头界碑,碑的两边分别用英文写有印度和巴基斯坦国名。
    双方根据太阳落山早晚协商确定降旗仪式时间。两边的观众据此提前来到现场,友好相视,互打招呼,甚至高声交谈。
    仪式结束了,不少人还恋恋不舍,不愿离开。早早赶来的一对约60岁的夫妇和一名儿童依在铁栅门上仍在高声与对面的一对年轻夫妇交谈。两位老者声音颤抖,对方的年轻妇女泪水盈眶。经了解,那位年轻妇女是两位老人的女儿,印度人,两年前嫁到巴基斯坦。平时,他们除了彼此探访外,主要靠在边界见面。
    据了解,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约有700万—800万个家庭被分开。50—60年代,印—巴两国每年通婚人数多达35万—40万人。尽管从1965年两国交战以后通婚人数有所减少,但通婚现象一直未断。
    一位名叫哈希米的观众对记者说,在巴基斯坦有他的叔叔、伯伯等。每年通过印—巴边界探亲访友的有数万人,两国边贸的货物也在这里集散。“我们从内心里希望两国友好相处,化干戈为玉帛,”他说。
    笔者在印—巴两国工作多年,接触过许多朋友,深感哈希米的话反映了两国很多人的想法。
    据观察和分析,尽管印巴在克什米尔领土上有争端,两国政府都不想再把大量钱财花在打仗上,而是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