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日本战后50周年与天皇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05-30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文章】题:战后50年与天皇制(作者姚巧梅)
    今年是日清战争台湾割让给日本后第100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50年。日本文艺杂志纷纷以《战后50年》为题,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学各个层面探讨过去和现在。比较具有批判精神的媒体,都认为日本对侵略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缺乏从根上反省的诚意,有的则是更进一步重提天皇制与战争责任的旧话。
    什么是天皇制?
    首先必须先区别天皇和天皇制的不同。简单地说,天皇代表日本,是具有特别地位身分的个人;天皇制则是权力机构以天皇为中心的制度,也可解释为是一种概念,不仅涉及国家权力,也作为包括意识形态、社会秩序、精神结构在内的概念被广泛使用。
    其语源可追溯到昭和年代,在昭和初期(1926年)的国家论争中,天皇制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用语当中,以后被固定为社会科学用语,意指日本独特的君主制。狭意地说,指的是明治维新(1868年)到第二次大战(1945年)战败为止的近代天皇制;广义地说,则涵盖古代天皇制到战后的象征天皇制。第二次大战后,根据日本的新宪法,天皇不具有实际权力,但他的言行代表日本,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日本从建国的神武天皇,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为止,其间天皇的地位及权力的演变或许曾有涨落,但总体来说,日本国民被教育视天皇具有“神格”,相当尊崇,其所处地位也很崇高。但天皇神格化的观念随日本战败遭到否定,1946年11月3日公布的日本宪法第一条明言:“天皇为日本国及国民统合的象征。”天皇除了宪法规定极有限的权限以外,不再拥有任何权力。
    新宪法的日本天皇地位和采君主立宪政体的英国的英王相似,是虚位君主,居于“君临而不治”的处境。尽管如此,日本反体制人士从战前战后仍锲而不舍追究天皇制度,认为象征性天皇的存在,是施行真正民主主义的绊脚石。评论家加藤周一的反对理由更直截了当:“天皇制是发动战争的肇因,不废除它,很可能再度成为战争的祸首。”
    日本有识之士同声控诉明治天皇睦仁,对应允发动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持有极高的政治意志”。而昭和天皇裕仁应对侵略中国,及第二次大战中对英美开战导致日本战败负起责任。现代日本史学者千本秀树,在其著作《天皇制的侵略责任和战后责任》中表示,裕仁虽死,但追究天皇个人及天皇制所造成的侵略及战后责任仍是当急之务。
    根据近年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及日本广播协会等代表性传播媒体所作的问卷调查显示,年轻一代(20—30岁)对天皇及天皇制关心的程度已愈来愈淡薄,但天皇制意识充斥日本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日本的国号、国旗、国歌都孕育于天皇制;供养战死兵士的东京靖国神社前,主张太平洋战争是防卫战的人群聚集;日本皇太子为学习历史所过之处,纷纷植树或建纪念碑。日本反对派人士并谴责政府触犯战后三大禁忌;1992年派自卫队前往柬埔寨,展开海外派兵行动;更改宪法;大量保有核能原料炉。
    面对不断变动的社会情势,研究庶民文化的学者网野善彦,忧心一旦天皇之名再被假借,那么,“我们料想不到的事态,将会在日本社会发生”。这段话,显然出自对“变色龙”──日本本质的深刻体会。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