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英刊文章:抢救银行,值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5-04-28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3月25日一期文章】题:行长,求求你,省下10亿元好吗?原文提要在全世界,纳税人的很多钱正被用于抢救发生危机的银行。这些钱花得值得吗?
    近几年来,很少有哪个国家或地区没有遭受到银行业危机。各国政府往往急忙去抢救失去偿债能力的银行。实际上,许多政治家和银行调节机构似乎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一些大银行,以避免这些银行一旦倒闭对国家经济和金融的稳定造成“系统性”的威胁。
    抢救银行的行动激增,主要因为作为80年代特点的金融肥皂泡在80年代末破裂时导致了痛苦和持久的冲击。由于利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放慢,银行突然间发现,大量的贷款变成了坏帐。它们原以为值钱的担保物——特别是商业不动产——随着房地产行情暴跌而变得几乎一文不值。当这种事情发生时,日本、瑞典和其他国家的政府一致行动:向单个的银行提供新资本,抑或免除其坏帐负担;与此同时,向整个银行系统提供57种支援。抢救办法
    各国政府对于陷入困境的银行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办法:清理采取这种办法的时候,无偿债能力的银行将被接管,入了保险的储户的存款将予归还,任何剩余资产将被拍卖。清理的最严格的意思是,银行所有人将失去他们的股本,而附属债务的债务人也将失去一部分资金或全部资金。实际上,只有美国一直是准备采取这种政策的。美国倒闭的银行中每五个大约就有一个是被清理的。相比之下,自1945年以来,没有一家日本银行被清理。通过合并的方式予以关闭这种方式就是把一家陷入困境的银行同一家运转良好的银行合并。在某些情况下,调节当局为进行抢救的银行提供一种刺激,而采取的办法可以是自己把陷入困境的银行的不良资产留下一部分,或者是由调节当局向入了保险的储户或债权人付款。美国的调节当局往往采用这种做法,而一些欧洲国家也已开始采取这种做法。西班牙决定拍卖西班牙信贷银行就是一个例证。这家银行于1994年初破产,随后被桑坦德银行所收购。政府贷款或转让从实质上说,这种办法是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清理,把最不良的资产转让给政府,或者让国家为这些资产担保。干预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由政府作出保证:一旦坏帐有可能使一家银行垮台时,政府将充当最后贷款者。
    比较常见的挽救方法是创建一个机构,譬如瑞典的塞库卢姆公司、美国的清算信托公司(它收购了互助储蓄银行的坏帐)和日本的合作信贷购买公司(它担保那些坏掉的资产,直到其偿还期到期或能够卖掉时为止)。对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的抢救行动就是这种做法的一个翻版。国有化这是一种最激进的解决办法。当一个国家的政府认为,一家陷入困境的银行的问题可能蔓延开来的危险性很大,或者是假如许多银行同时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很有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时,政府往往采取这种办法。这种做法最近的和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在挪威若干家大银行同时陷入困境之后,政府对于挪威银行系统的很大一部分实行了国有化。为什么要找这种麻烦呢?
    尽管决策者对抢救工作很热心,但是许多经济学家日益相信,大多数的抢救是不必要的,这种工作最终的代价高于清理。简而言之,他们认为,这种紧急援助只不过推迟了必要的贬值,即不论是整个金融系统,还是单个银行的财产贬值。而且,这种推迟往往一无所获,还可能使最终的抢救费用增加。
    此外,除非调节当局严惩向其求助的银行,即通过取消其股东的股权,迫使其大幅度收缩,并确保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被撤职,否则就可能使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增大。如果其他银行的经理们认为,一旦银行即将倒闭,政府会进行干预,那么,他们就很可能愿意去冒更大的风险,以期逃避丧失偿债能力的命运。
    反对对银行实行紧急援助的论点是以实际事例为依据的。在美国,学者们研究了对大陆伊利诺伊银行的抢救行动。该银行是一家商业银行,1984年储户纷纷向它挤提定期储蓄,从而使它陷入困境,经济学家们认为,调节机构把对该银行进行清理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与进行清理本来会造成的实际损失混为一谈。实际损失大约仅为3%。一些美国银行调节者虽然不愿公开这样讲,但是它们在私下里承认,本来就不应当抢救这家银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