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法报文章:西方很难用一个声音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4-05-02

    【法国《费加罗报》4月29日文章】题:走钢丝者的外交(记者
    夏尔·朗布罗什尼)原文提要:在美国同它的盟国之间的辩论中,最难办到的就是用一个声音来说话。
    “建立一个接触小组至少可以导致结束盟国之间各唱各的调的现象”。一位法国外交官提出来的这一建议,反映了在确定西方对波黑的共同政策方面不断出现的矛盾。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协调机制,波黑冲突各方要想利用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现在,主要的困难在于同美国的关系。那位法国外交官还说:“克林顿总统没有战略眼光。他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结为一种在各个不同的压力集团之间搞平衡的游戏。白宫一向主张实施空中打击,因为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军人的要求而又不会让美国兵去冒生命危险。”
    在美国面前,欧洲国家不得不多长点心眼。法国曾依靠英国的帮助说服了美国不要求助于“惩罚性打击”的设想。担心在波黑的蓝盔部队遭到报复性打击的法国和英国,当然主张采取另外的办法。
    但在这个时候,英国和法国之间却又出现了意见分歧。事实上,英国人反对进行任何轰炸。在最后讨论北约于2月9日要发出的最后通牒以解救萨拉热窝的围困的时候,英国外交大臣甚至于还试图说服美国国务卿不要使用最后通牒这个字眼。这种态度解释了联合国驻波黑蓝盔部队的英国司令罗斯将军为什么会采取模棱两可的立场。从一些事实还可以看出,伦敦曾努力破坏北约组织的最后通牒。从罗斯将军伙同他的上司——联合国的日本官员明石康一起阻止对戈拉日代实施打击一事也可得出同样的结论。上述的那位法国外交官叙述说:“26日那天下午,联合国曾说天气条件很不好,很难看清塞族武装是否遵守了最后通牒的条件和是否撤出了他们的武器。但是到了晚上,就像出了奇迹一样,尽管那么黑暗和看不清,联合国却宣布塞族武装的武器已撤走80%。”
    那位外交官还指出,当需要大家“向克林顿施加压力使他对穆斯林方面施压”的时候,英国人却溜走了。在这个问题上,伦敦又站到了它的传统盟友美国一边去了。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更换了它的伙伴。它依靠德国了。德国在实施军事打击方面不能发挥它的影响,因为它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不扮演任何军事角色。但是,它却可以在纯政治的问题上用外交道理来说服别人。
    那位法国外交官笑着指出:“自北约组织发出最后通牒以来,美国的政策的改变比以前要少些了。美国更直接地介入波黑事务一事起了一种教育的作用。
    克林顿总统已经懂得在黑色和白色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灰色,并已懂得在巴尔干半岛上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可能单独解决一切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