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米氏地球冷暖交替周期学说复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4-01-28

    【《日本经济新闻》1月9日文章】题:地轴的微动导致地球冷暖交替——销声匿迹的学说重新显露头角
    据说,以数万年或数十万年为周期,从远古时期就重复出现的冷暖交替,其原因是地球自转轴的微动,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微小的移动。这是塞尔维亚天体物理学家米兰科维奇在80年前提出的学说,曾一度被彻底否定,又突然复活了。现在,这一学说已成为预测地球未来的重要线索。缺少物证
    米兰科维奇认为,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即日照量的周期变化,带来了地球上的冰河期和间冰期。
    地球像陀螺一样,一边自转一边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轴,犹如转势变缓的陀螺中心轴,要有稍许的偏移。因此,地轴这种稍许的移动就使地球表面朝着太阳的部分发生变化。公转的轨道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也有极其微小的移动。由于这些轨道移动的因素,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以数万年为周期发生变化。当然,到达地表的日照量也依这种周期发生变化。
    其周期和变化曲线,因地球上的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米兰科维奇曾计算过北纬65度地带夏季的日照量。计算的结果,他找出了一个每隔两万年、四万年和十万年循环的周期。这一发现被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新学说,用它可以解释过去不知原因的地球上冷暖变化现象。但是,它只能在工作台上计算,缺少论证学说的物证。
    另外,这一学说还存在着对南半球的情况不能解释等弱点,到30年代,“米兰科维奇周期”就被彻底否定了。深海调查米氏学说复活
    这一学说突然复活是在1976年,是因美国和英国的学者发表论文而引起的。据他们的论文说,根据对印度洋海底沉积物的分析,研究了地球变冷或变暖的周期,结果,与“米兰科维奇周期”完全一致。地球科学及海底资源勘探这两方面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深海调查技术的进步,成为科学史上罕见的“使某个学说死而复生”的原动力。不能解释的巨长周期通过对海底堆积物的研究而描绘出来的地球冷暖变化的周期与“米兰科维奇周期”,两者在形式上虽然非常相似,但是在时间上存在着两千年左右的“时间差”。地球上的日照量开始减少之后大约两千年即进入冰河期,日照量开始增加之后大约两千年即迎来间冰期。可以认为,这两千年的“时间差”,是日照量的变化达到影响整个地球气候程度所必需的时间。据认为,它证明了“米兰科维奇周期”的正确性。
    最近,从格陵兰陆地上的永冻冰川下采集到的远古大气中,又陆续地发现了可证明“米兰科维奇周期”的数据。
    当然,也还存在许多疑问。米兰科维奇提出的日照量的变化周期,有两万年、四万年和十万年三个周期,其中十万年的周期是最弱的周期。
    但是,根据从海底堆积物中获取的资料,只能证实这个最弱的周期,余者并没得到证实。此外,相隔一百万年、二百万年冷暖变化的巨长的周期,用“米兰科维奇周期”学说还不能解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