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台湾《工商时报》载文认为:美国的贸易报复行为肆无忌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3-04-29

    【台湾《工商时报》4月16日文章】题:“301”当头,美“管制贸易”趋势紧随在后(作者陈樱琴)
    克林顿政府的新贸易政策在美国各界也发生很多的辩论。直到今天,在国会里,一场所谓“自由贸易”对“管制贸易”的争论不断上演:到底美国的贸易政策是走向自由贸易还是远离自由贸易?会不会走向管制贸易呢?美国已和加拿大、墨西哥所缔结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否导致美国更容易以“管制贸易”的方式管理美国及其贸易对手国的贸易政策?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
    当美国挟着“301条款”的强大优势,对全球贸易对手国展开肆无忌惮的贸易报复威胁时,世界各国,包括日本和欧共体很少能真正和美国“对”上,几乎只有俯首称臣了。
    开放日本市场已成为美国的最高努力目标。美国人想出来的方法已经类似“管制”美国境内的贸易行为一样,例如在半导体产品的争点上,除了在“日美半导体协定”规定日本市场应有一定比例的美国产品外,二月间又建议利用“暂时数量指标”来测量日本市场的开放程度。
    所谓“暂时数量指标”,就是对外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定一个目标值,并考量市场竞争原理及第三国的竞争力等因素,订出美国制品的理想市场占有率目标。
    然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高级人士强调,克林顿新政府的贸易政策并未形成特定的主义,但美国政府会注重贸易政策的“实用性”、“稳健性”、“弹性”等三原则。
    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日本教授伊藤隆敏指出,美国当前对日贸易政策系结合“保护主义”、“地域主义”及“策略性的管制贸易”三种趋势,尤其是两国间的双边贸易谈判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贸易对手国往往可能在美国“管制贸易”的要求下屈服。
    伊藤曾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对美国新政府的贸易政策颇有深入观察。他认为美国最近在钢铁制品的反倾销税案、对集装箱汽车拟提高关税案等,处处显示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复苏的倾向。其次是地区主义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美国一方面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区域经济规模,但对北美以外的国家即采取关闭门户的作法。被摒除在区域以外的国家,如智利、南韩、新加坡、澳大利亚无不努力想要加入。如果他们都如愿加入,等于是对日本形成一种“包围网”。
    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条文中,虽然美其名为“自由”贸易,但对区域内的产品也设定“紧急限制进口”的规定,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跨国公司将生产工厂移到区域经济之内。国际社会担心此举会助长区域性的保护主义。
    伊藤教授强调,美国的贸易政策最值得注意的是管制贸易的发展趋势,美国与贸易对手国的各种贸易谈判,就是由管制贸易的概念而来。因为像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是需要资本密集的投资,而且是只集中在少数厂商能够生产,为扩大垄断企业的生产规模,最重要的策略是降低生产成本,也就是由早先投资的厂家取得业界的领导地位。美国人所想的这一套,碰到日本人却行不通,因为日本企业向来以严格控制成本著名,再加上产品管理优良,日本厂商根本把自己的市场霸占住了,美国产品完全打不进来,只好由政府动用贸易谈判的施压方式解决。美国与欧洲的航空工业贸易谈判也是类似的情形,因此美国逮住这个机会,就对欧洲的各国政府展开双边谈判,希望能确保美国航空产业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