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石油与现代战争(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3-01-31

二次大战中德苏石油状况
    1938年3月,德国开始同奥地利合并。可以说,德国进行的这场极其危险的“赌博”,自一开局,就出现了重大的战略失误。这是因为虽然德国由于急速增长的石油需求和战争准备的需要,国内的石油生产由1934年的31.5万吨增至1938年的58.3万吨,而1938年的需求量为750万吨,其中的450万吨依赖进口。即使是包括在该年落入德国手中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小油井,国内自产石油仅60万吨,其余的250万吨不得不依靠合成石油。而连这250万吨据说实际上只有130万吨左右。1938年,德国从国外进口的比重分别是:委内瑞拉45%,美国23.9%,罗马尼亚9.1%,苏联1.5%。二战爆发后,石油进口国就只剩下罗马尼亚和苏联两国。当年的世界石油产量,美国占60.6%,苏联占10.4%,委内瑞拉占9%,三国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80%。苏联的产量为3200万千升,1939年为3900万千升,产油基地除了原有的巴库油田外,又逐步开发了乌拉尔大油田。
    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因此,德国除了可以从盟国罗马尼亚获取石油外,还可以从苏联得到石油。为保证急剧扩大的石油供给,1940年10月,德国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油田。
    这一时期,德国的汽车数量近50万辆,平均70人一辆;美国平均10人一辆。从这一角度来看,希特勒采用陆军机械化部队实施闪电战,从一开始就有些勉强。战争的基本概念从煤炭转移到石油、汽车及必不可少的橡胶,后勤保障的问题远没有解决。
    英法曾计划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这一计划未能实施,否则,德国的石油储存早已告罄,也就无力继续进行战争。
    1940年6月,苏联利用条约上的权利,占领了罗马尼亚东北部。这使得希特勒认为,苏联对德国的生命线普洛耶什蒂油田造成了威胁,更加深了对苏联的不信任。
    二次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德国的原油产量仅为3200千升/日,合成石油11800千升/日,加上以罗马尼亚进口的4700千升/日,共19700千升/日。苏联的原油产量却是德国的约5倍,为96700千升/日,而且,美国当年的原油产量已达588000千升/日。在这种状况下发动对苏战争,苏联只要坚持防御,德军就不得不进行远距离的机动进攻作战。由此,德军统帅部的战略失策可见一斑。
    1940年12月,德国实施“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发动了侵苏战争。从资源战略的角度来看,德国的战略企图是,确保罗马尼亚的油田,进而夺取高加索油田,确保战争资源。
    (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