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日本记者笔下的-------异国金钱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2-01-03

    【日本《朝日新闻》1991年12月5日文章】题:世人的金钱观“您有优待券吗?”驻纽约记者小此木
    在纽约的超级市场付款台前,经常被问及是否有优待券。这种优待券通常是夹在报纸广告里的,用优待券买东西可以优惠。例如买6瓶可乐可便宜30美分。在纽约,有钱的贵妇人也认真地攒优待券。看起来美国人很勤俭,但实际上与国家及企业一样,美国人并没有改变过度消费的意识和寅吃卯粮的习惯。
    一位在美国工作3年的日本职员说:“美国地价便宜,不用象日本人那样为买房子而存钱。另一方面,美国人喜欢娱乐和旅游,这种花销很大,因此需要借钱。”为了及时行乐而节俭,这就是美国人的特色。“万宝路效应”驻莫斯科记者竹内
    来到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后,众多的旅客要为得到一辆行李车而展开争夺战。即使你交上使用费,即使你好说歹说,也未必能如愿以偿。但如果你递上一盒万宝路香烟,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手拿一盒万宝路香烟在马路上叫出租车,很快就有出租车在你的身旁停下。
    苏联人希望得到外汇。只要有收入证明,平民百姓也可以堂堂正正出入专营进口货的外汇商店。“万宝路效应”和“美元吸引力”的增大,以及卢布越来越不受欢迎,都是苏联改革的成果。“我有一件毛皮大衣”驻伦敦记者后藤
    我的一位英国朋友为有一件毛皮大衣而感到自豪。确实,这件大衣很保暖,而且手感好。但如果仔细瞧瞧,就会发现袖口已经磨损。原来这是他父亲送给他的。对于英国中产阶层的人来说,不会轻易花几百英镑买一件毛皮大衣。这不仅是因为英国经济长期萧条,更主要的是花钱的观念不同。
    英国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很低,只有800英镑左右。但青年们的自立心很强,参加工作后,都要自立门户。
    在城市,每当中午休息时,年轻职员通常都是到快餐店花上两英镑买一块三明治,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一吃了事。
    英国年轻人的钱都花在房子上。英国人一般都自己换地毯,贴壁纸,甚至自己安门把手、水龙头和淋浴设备。英国人的特点是,生活方面的技能精益求精,自己的东西要搞得好上加好。“和尚”骗财“乞丐”讨钱驻曼谷记者胁阪
    在佛教之国泰国,向寺院慷慨解囊并乐于扶贫者被尊为善人。最近几年,泰国社会上出现了假僧侣。他们剃光头发,披着袈裟,利用人们信佛的心理骗取钱财。虽然警察对此要绳之以法,但无奈真假僧侣很难分辨清楚。与此同出一辙的是曼谷的假乞丐。他们让年轻的妇女抱着婴儿沿街乞讨,然后坐地分钱。
    泰国人喜欢金银,经常用钱买来金银后存起来作为财产。最近由于利率提高,存款的人逐渐多起来。由于80年代的经济发展,土地价格直线上升,有钱人开始经营不动产。“想快?给加快费!”驻北京记者和气靖
    我去北京的防疫站办理健康证明,其实就是在日本医院发给我的诊断书上签个字。然而这点小事对方却说要一周时间,这真是官僚机构的作风。我虽然不抱什么希望,但还是试探着问能不能快一些。他们说那要交“加快费”。于是我多花了一倍的钱,第二天便办好了证明。
    “加快费”是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词。这表明,“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通过10年来的改革开放已深入人心。
    在中国,办点事有时要靠关系走“后门”。对于没有“后门”的人,钱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因此加快费的名声并不坏。
    (姜占国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