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她对香港人才外流深感惋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1-02-02

    【香港《明报》1月18日文章】题:於梨华为离港的人难过(记者林翠芬)
    於梨华任教于美国纽约国立大学奥本尼分校,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她的夫婿欧本立是法律学者,专攻刑法,刚退任校长之职,於梨华从此不再当“校长夫人”,少了许多应酬,以后可以有较多时间写作。
    其夫最近应邀到印度讲学,於梨华也请假陪夫到印度一行,游览这个文明古国,然后他们将回台湾过春节,探望80高龄的母亲。
    於梨华伉俪日前经港小住数天,探望朋友,其中包括多位由美国来港任教于科技大学的学者。她说:“他们原都在美国已建立很好的事业基础,但毅然全家搬来香港,全心全意投入香港高等教育事业,他们这种精神很令人兴奋。”
    施居美国的於梨华,对香港的人才外流问题也有很深感慨:“我不仅为那些移民的人和为香港难过,也为整个中华民族难过。”
    “我来香港住几天,已经很喜欢香港,可想而知,那些长居香港的人要离开,一定很舍不得,到了外国并不一定开心,人到中年才从头开始并不容易,一定会很想念香港。”
    “假如你是香港人,你走不走呢?”记者问她。
    於梨华答道:“假如我是香港人,我会留在香港不走。”
    她补充说,无论如何,香港的人才外流问题委实教人惋惜,而且也影响海外华人。
    中华民族是苦难的民族,而传统上被视为弱者的中国妇女,其实有根强的韧性,她们默默承受的苦难,也许更深、更多。
    旅美名作家於梨华对此有很深的感慨,她心目中订下10年计划,写一部颂扬中国妇女坚强韧性的长篇小说,分上、中、下3部,透过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经历3个年代的变迁,反映上述主题。
    於梨华所写的,正是她母亲那一代的普通中国妇女,她们以刻苦耐劳和坚强的生命力,经历了国家苦难的岁月,她们是沉默的大多数,甘于为家庭儿女吃苦,教人敬佩。
    她承认书中所写的难免有用自己母亲的材料为蓝本,不过更多的是综合那个年代妇女的典型。该书的第1部少女时代已写好,那是她在1985年开始陆续写成的,共写了35万字,书名待拟。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