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中华文化的传播者马悦然(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90-12-29

    他是一位瑞典汉学家,近年投注不少精力翻译中国文学名著。他说,中国文学作品已开始走上国际文坛,好些作家早该得诺贝尔奖
    【香港《明报》12月11日文章】题:马悦然教授曾赴中国“取经”(作者严文亮)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来了一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他是瑞典汉学开山始祖、世界知名的比较语言学家高本汉的高足。马教授近年投注不少精力翻译中国当代文坛作品,其中包括老舍的小说,闻一多、艾青、卞之琳、舒婷的诗和再版三次的《水浒传》。他同时也是瑞典学院18位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拥有诺贝尔文学奖的投票权。从1965年开始建立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马悦然足足综理了1/4世纪的系务,也一直是瑞典汉学界的掌舵人。今年夏天,66岁的马教授把繁琐的系务交给年轻学者。他可以专心译作,而退休后的首项工作,就是应中大翻译研究中心之邀,11月初来港逗留半年。
    话题就从翻译讲起。他说:“当代文学和翻译一直是我的嗜好,尤其是诗词。我喜欢南北朝的诗、元曲、宋词,其中辛弃疾的词是最突出的,他的词了不起,气势比苏东坡的更棒;李清照的也很好,够雅,但数量不多,只有50来首。这些我都翻译过。”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每年都有100多位学生,研究生也有10多人。这些汉学学生,研究不同题目,有近代文学、当代文学、历史、哲学思想史等。
    马悦然早年在瑞典念拉丁文,却很早就对东方哲学感兴趣,求教于当年的汉学权威高本汉,自此确定了他和中国的关系。1948年,马悦然得到一笔奖学金,到中国做研究。高本汉早年的研究集中在北方,便希望弟子能到四川作田野工作。马悦然在四川两年,完成重庆、成都、峨嵋、乐山等地的方言调查,还结识了马夫人陈宁祖女士,成就了一段异国姻缘。
    也是在四川,他学会了吃辣的。回想第一次尝辣眼泪直流的惨况,他说忘不了。旁边的马夫人插嘴说:“他现在比我更吃得辣。”
    每天早晨,马教授7点多起床,喝杯咖啡便开始工作。他正在致力翻译高行健的《林山》,这是一部81篇的小说。他说这部道教哲学味很浓的作品,不容易翻译,现在已翻了十分之六、七,争取明年1月底脱稿。马教授说,瑞典爱好文学的读者,大都爱看中国作品,他译的《水浒传》已印了3版。他的理想是要翻译《西游记》。
    马教授是执有诺贝尔文学奖选票的唯一汉学家,他自然常常被问起“中国作家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奖?”之类的问题。
    对于这类提问,他会强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是世界冠军”的观念。他说:“这个奖只颁给一个人,很多应该得到的都没有得到,并不代表他们作品的水平达不到得奖水平。”他承认,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了解得不多。“我经常说,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人推荐,所有文学系教授、作家协会主席等,都可以个人名义提名推荐作家作品,但一直都没有人做。据我估计,大陆应有上千个有资格推荐的人士,但实在没有人懂得运用这资格。”当然,汉学者不多,也是令中国文学吃亏的原因之一。
    于是又有人问:难道诺贝尔奖是颁给翻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马教授表示,翻译扮演的是非常重要的沟通角色,一个好的翻译家,必须能与作家的作品同呼吸,才能准确表达出作品的精神。(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