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保加利亚《经济生活报》文章:中国的目标:现代化的工业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9-08-30

    【保加利亚《经济生活报》第32期文章】题:中国的目标:现代化的工业国(作者索非亚大学经济学副博士基
    ·杜内夫)
    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经济改革之路算起,已过去多年了。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进行的创造性的、勇敢的试验已经证明了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步骤的正确性和生命力。
    经济改革的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必要性。在维护社会所有制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个体所有制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经济体制中的活跃因素,在中国将这种体制叫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正如实践所表明的那样,扩大企业的经济独立性,减少指令性计划并向市场调节与宏观经济控制过渡,都与本国的经济需求相一致。正因如此,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了,而且在某些部门和生产活动中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0年中(1979—1989)从3480亿元增加到11530亿元,也就是说增长了2.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3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1980—1988年比日本高1.5倍。
    因此,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于世界第七位。尽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400美元左右,近年来,中国经济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10年间,工业产量增长了2倍,农产值增长了近80%。中国的棉布、自行车、洗衣机、电扇、电视机、粮食和棉花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煤、肉、植物油、机车的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钢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石油开采量和发电量居第五位。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及光导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从工业化的程度看,中国已达到了菲律宾和泰国的水平,超出印度尼西亚两倍,但落后于南朝鲜五倍。
    经济改革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首先是增强它们适应市场行情变化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指令性计划现在包括60种商品,占工业产品总值的20%。经济的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意义也相应地增大了。经过市场反馈的社会需求现在变成了表明投资方向的最重要的指示器。因此,轻、重工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轻工业受到了青睐。
    在经济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发放股票和债券,以便动员并合理地利用财力和不断增长的城乡居民储蓄。这一迈向经济生活民主化的步骤是“横向”汇集财力过程中的本质因素。
    在允许享有继承权的同时,有关转让债券的许多限制也被取消了。从1986年起,在上海开始出现股票市场,在一些大的银行也开设了从事证券交易的窗口。
    中国经济改革的十年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十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从1978年的316元提高到1987年的916元。当然,在这一时期物价几乎上涨了90%,实际收入每年平均增长约7.1%,农民的现金收入增长得更快(每年平均增长12.2%),1987年人均达463元。
    外资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变得越来越开放。签订了1万多个有关利用外资的协定,总数大约为630亿美元。这些外资的绝大部分用于购买高效生产技术和现代化工艺设备。用外资建造了“大亚湾”核电站、“北京吉普”汽车制造厂、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厂,与“贝尔”公司合资兴建了电话设备厂。在中国,已有1万多个合资企业,其中3/4从事加工工业。在投资总额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和澳门(190亿美元)、日本(145亿美元)、欧共体和美国(共124亿美元)。
    在进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引起社会舆论越来越大的担忧。据官方统计,在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中失业者占3%,很多经济学家估计有10%。失业者中青年人占绝大部分。
    近年来,最尖锐的问题之一是使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3倍的同时,在推行改革的几年中,货币流通总量从580亿元增加到4500亿元,这使业已严重的通货膨胀趋势更加严重了。到1988年底,物价上涨指数超过20%。中国已采取了措施克服这样和那样的消极现象。
    根据中共十三大文件,中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基本要素之一显然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可望再翻一番,到下世纪中叶——经济实力再翻两番,从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现代化工业国。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