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纽约《美洲华侨日报》社论“台湾经验”适用于大陆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9-02-26

    【纽约《美洲华侨日报》2月15日社论】题:李登辉推销“台湾经验”
    台湾当局官员最近显然为了政治宣传的目的特别爱谈所谓“台湾经验”。李警辉还决定亲自出马宣传一阵子。1月1日,他的元旦“文告”副题就是《提升台湾经验的新境界,迈向中国统一的新里程》。1月26日,李登辉在会见南朝鲜议员时又再一次强调说,“我们的目的在使大陆同胞了解并检讨,何以在不同制度之下,海峡两岸的差距如此之大,进而接受我们的‘台湾经验’”。下个月,李氏将访新加坡,据台湾报刊说,他此行有意推销“台湾经验”给第三世界国家。
    在台湾700亿元外汇存底的包装陪衬之下,“台湾经验”一词显然对一些人有相当的吸引力。然而台湾过去40年的发展,有好有坏,有机遇,有偶然,有外国的支援,也有民间勤俭奋发的努力,倘要大陆同胞照单“接受”,岂不害人误人?政客搞政治,不惜掩盖事实的部份真面貌,卖政治膏药,也许难免,但大陆同胞到底是自己同胞,万一害了他们,就太不应该了。
    掩饰了台湾发展经验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是不应该的。台湾当局的官员一再将台湾的发展描绘成是一种经当局精心筹划的过程,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例如陈诚主持之下的“三七五减租”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在当时并不是一项经济性的政策,而是一项政治性对策,是为了对抗大陆上搞“土改”对民心的影响。这项对策后来在以农养工、养外贸上所产生的后果,就如台湾学者马凯所说,并不是陈诚推行政策时始料所及的。在发展初期,国民党当局把搬往台湾的四亿大陆同胞的国库用上了,美国大量提供了无偿或低偿的金钱、物资与技术,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这种“经验”不能重复,如何要大陆同胞“接受”和“学习”?
    台湾经济发展之中,国际冷战时期的因素是不可重复的。而国际经济环境条件的作用对大陆和对台湾也是不同的。例如台湾的“出口导向”政策,对于大陆这样规模的地方是否能全面照搬,更是值得疑问的。70年代的世界市场容得下“四小龙”,80年代便已招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
    台湾当局把1949年到1973年左右的高度干预的管制政策描绘成是当局精心筹划的有眼光的政策,这是不诚实的。事实上,台湾学者对此也有争议。
    至于台湾政治上的专制,现在竟被形容成“英明领袖”领导下一贯“实行民主”,恐怕就更不坦诚了。台湾当局似乎并不是不了解各国学者早就指出台湾经验的不可重复性,但现在仍不惜为了政治宣传而想要大陆同胞“接受”台湾经验。台湾经验不是不可以参考。台湾当局若真有意把台湾经验全盘提供出来供大陆同胞参考,第一步该做的就是对台湾经验的真面目全盘作一个实事求是的检讨。目前这种工作只有少数民间学者在做。所谓“台湾经验”迄今为止大致上只是一堆未经良好处理的素材,它的参考价值很低,更谈不上接受或不接受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