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中国经济的现状及今后走向(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9-01-03

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宫崎:沿海地区原料不足,这是早就存在的问题。各省发挥自主性在建立企业的问题上也已发生了矛盾。
    因此,这次的新战略提出了“两头在外”的方针。即,不仅在国外寻找销售市场,原料和零部件也从国外带进来,发展加工贸易。现在又进了一步,实行更大胆的政策,专以过剩劳动力为武器,特别是让沿海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专门进行加工贸易。
    我认为,中国一提出“两头在外”的政策,了解其动向的日本企业就将从现在开始对华投资。中国的政策和日本企业的姿态正好吻合。
    之后,竹下首相也给予支持,中国又决定给日本企业以国内企业待遇,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等问题,那么应该说日本对华投资已具备了相当好的条件。
    中国的沿海地区地广人多,是日本考虑对外投资的第三个地区。日本对外投资的第一个地区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地区,然后是泰国和马来西亚。中国大概已意识到了这一点。
    厦门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该中心向我介绍说,在这里以1美元比6元人民币的汇率买卖黑市性质的美元,即在这个调剂中心按需求和供给情况来调整汇率。
    这样一来,把日元换成美元,再把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就能以相当高的工资雇用高质量的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工作,还可能会有汇率差额的余利。使外汇调剂中心和开放政策巧妙的结合便具备了日本企业在此投资的条件。
    从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电力不足等问题似乎也成了阻碍沿海地区发展的难关。不解决这个问题,发展的速度就将放慢。中国计划工农业生产增产4倍本来就是过于乐观了。中国认为能源增加两倍,经济便能增加4倍。我认为当时就留下了难题,只不过是到了制定实际政策时难题表面化了而已。宏观经济管理森田:在中国,金融政策和物价政策由于关系到通货膨胀,已成为重大的问题。在物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时期,仅靠金融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是极具困难的,因此,制定好价格政策最为重要。
    当前的基本问题是,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一环,已开始采用计划价格、协议价格和自由市场价格,而不是一物一价。在通货膨胀急剧上升的时期,人们的注意力从生产转向流通,流通方面成了“投机”的对象。
    另外,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日益扩大又加速了这种倾向的发展。一部分商品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出现了这种现象,中央制定的出口政策得不到执行,甚至导致部分企业不能履行合同。
    当然,工业产品的价格不合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总的说来是原材料、特别是矿产品的价格过低,而工业加工产品的价格过高。目前的重点就是要调整这两者之间的不合理现象。加工工业企业不努力进行生产合理化也要保证利益,其结果是导致一味地扩大投资。从这个方面来考虑,可以说调整价格政策才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关键。(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