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失去的第一和新起的第一(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8-01-28

    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劳力密集型产业已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的轻工业失去竞争力,一批高技术新产品开始成为全球竞争中冲刺的主角
    【台湾《天下杂志》1987年12月号文章】题:失去的台湾第一
    三年半前,台湾是世界的雨伞王国、自行车王国、鞋业王国、网球拍王国、手提包王国,千斤顶王国、毛衣王国、圣诞灯串王国……台湾有二十几项产品的外销量,都奇迹式地勇夺世界第一。
    今年,突然,“奇迹”两字变成了笑话。对这类劳力密集的产业来说,当台湾经济与社会都面临转型时,“大量生产”的生存方式已经不灵,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
    从结构性因素分析,台湾对传统劳力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的确已经不存在。台湾工资上涨的程度,更拉开跟马、泰、中国大陆的竞争力差距。另外,汇率偏低与世界市场开放的优势,也短期内在美国的压力下被剥夺。
    以往创造台湾第一的比较优势中,除了工资低廉及其他结构性因素之外,还在于台湾有勤奋节俭的老板及劳工。但最近,这种吃苦打拚的价值观念也有了改变。
    高中毕业的传统企业家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管理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已经开始转投资房地产或股票。纯靠手工的劳工也在有更好工作环境与个人机会的服务业吸引的情况下,都不愿从事制造业。无论老板或劳工,都放弃以往“蛮干”的精神,而开始流行“工作效率比努力更重要”。随着生活与教育水准的提高,台湾新一代的劳工越来越注重工作环境与意义,而不愿再当“工人”。
    另外,老板的工作态度,也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和社会对制造业越来越低的评价,而开始对制造业倦勤,转而投资新近流行的股票与房地产。管理难度提高,是企业家倦勤的内在原因,另外,则是社会各界对凭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创造台湾奇迹的人的尊敬也大不如从前。
    “苦干实干”甚至“蛮干”的精神,是发展劳力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之一,随着量产时代的过去,代表台湾第一的蛮干精神时代也已过去。事实上前一代台湾第一所掌握的优越发展条件,现在已经成为这类第一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
    在已经几乎毫无限制的自由经济政策下,一旦某项产品赚钱,就一窝蜂跟入,压低价钱竞争。虽然短期内突然扩张的产能,让台湾以惊人的速度勇夺许多世界第一的纪录,但利润陡降,整个台湾却必须为维持过剩的产能,不得不继续以更低的价格接下定单。
    这种无秩序竞争的产业结构,在台湾经济起飞时,厮杀的后遗症还可以被整体的增长吸收,但在面临产业必须萎缩的经济调整期,同样的竞争方式和产业结构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发展的瓶颈。(上)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