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西德前驻华大使撰文:第十三次党代会前夕的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8-30

    【西德《欧洲文献》7月25日文章】题: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前夕的中国(作者西德前驻华大使佩尔·菲舍尔)
    如果北京的负责人自年初以来不厌其烦地宣称,改革和开放政策将继续下去,那么,这是从毛以后的党的领导在即将10年的时间里赞同这个纲领的事实中得出的结论。
    今天,所有的领导成员都从现代化纲领的成就中得到合法的证明,他们如放弃这种政策,就会有失去这种合法性的危险。是维持政权的努力推动着改革,虽然同样的动机也促使保守人士拉起制动杠杆。对邓小平来说,他打算用改革政策使人们再次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使他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重新信赖党。他的目标是,要用社会主义能为所有人带来福利和满意的新的事实来代替迄今的事实。达此目的的道路只能是通过采取刺激生产率的方法实现经济现代化。
    邓小平于1987年3月满怀信心地再次带头展开有关政治改革的棘手讨论。他重申,不改变僵硬的政治结构,经济改革仍然无法进行。这一改革涉及到党和国家,其任务和职责应该象党与经济、国家与企业那样分开。同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该加强其权力,应该精简公职人员并继续使之年轻化。所有这些措施都旨在消除阻碍各种积极性的官僚制度。此外,“民主化”应该通过改善领导干部的选举办法(即也实行差额选举,但每个候选人先要经过党的批准)来实现。这也包括为保护人民不受专横对待而加强法治国家。不言而喻,诸如“政治结构改革”或“民主化”等概念,对任何有关负责人士来说,都没有按西方民主的含义进行改变的意思
    ——谁打算牵强附会地这么认为,那他就是无视下述事实,即这项改革只能在“四项基本原则”的范围内进行。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将对领导机构的力量分配以及由此得出的下一步改革进程的方针作出决定。同时,在胡耀邦下台以后,以及在赵紫阳目前兼党的总书记和政府总理于一身的状况不能维持太久的情况下,要求澄清继承人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今天就对会议结果的具体细节进行推测还太早。经济和政治改革将继续下去,但是,以何种速度、何种规模——这还是个问题。假如作为新发现社会主义道路的先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第一次准备起步的情况下落后了,那将是荒谬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