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阅读
  • 0回复

美国教育界在弥补“德育空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7-03-28

    近来,美国教育界对各级学校的伦理道德教育展开讨论。这无疑是由美国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水平下降引起的。正如克拉克大学的哲学教授霍夫·萨默所说:“对道德问题,学生们根本就未予以思考。他们不知道道德意味着什么。”造成这种道德危机的原因是,“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多关于应尊重诚实等的道德行为的教育”。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的下述事实为萨默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各级学校少女怀孕的数字一直很高,1985年分娩者达75万人;学生吸毒在全国是普遍的;纽约一位高中女学生把拾来的装有1000美元的钱包还给失主,而包括她的师长在内的周围的人却不以为然,不认为这是一种美德。
    美国报纸把学校不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状况称作“德育的空白”。这一“空白”已延续了20年之久。据称,造成这种“空白”的原因是:6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作出决定,在学校里禁止宗教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形成的政治和社会的一致性,经过越南战争而分崩离析;在学术界,社会科学的崛起和在学校课程中文化多元论的兴盛,都使各级学校逐步削减了对学生应该进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教育。
    目前,美国学校也在进行道德教育。今天的德育中心含义是,生活是一种“旅程”。在这一“旅程”中,要求人在处理“善”与“恶”两大问题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品德和性格。但是各个学校向学生灌输的“旅程”概念各有自己的一套,学生们并没有得到伦理道德思想的规范。有的学校把“旅程”的德育内涵抽掉,只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因为“美国的天堂是劳动市场”。而且学生们对于德育,对于“善”与“恶”、“品德”与“性格”,甚至“民主”等字眼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一切只不过是说教而已。因此哈佛大学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我根本不知道是否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不知道‘美德’的真正涵义。”
    “德育的空白”引起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政界人士的严重关切。他们越来越感到学校需要向学生们进行认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教育部长贝内特和纽约州长丘奥莫也都强调:“学校责无旁贷地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生们应该学习‘爱你的邻居’这类基本的价值观念”。许多人主张,应该由现在多子女的一代为美国的下一代确立新的价值观念标准,因为这些人曾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勤劳、诚实、正直、忠贞和笃信宗教——提出过怀疑,青年的一代正是由于没有受到传统价值观念熏陶而缺乏道德修养。
    目前,美国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分两个方面:一是性格教育;二是讲授社会和民主的价值。
    性格教育的倡导者希望恢复美国奠基者的理想,即:一个社会单纯依靠法律是无法存在的,而是必须从其人民的美德中汲取力量。他们设置的课程,目的不仅帮助学生自由地思考性格问题,还为性格教育确立了标准。他们希望弥补20年来学校德育的空白,主张培养学生们的正直、诚实、勇敢和善良的品格。关于社会和民主价值,一种新的理论正在形成。10年来,美国学校总在强调美国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上的多样性。现在有比较多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必须让学生懂得民主的内涵,向他们讲授“公德”、“联合”的意义和要尊重不同的意见。学校还要求学生集体学习。行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要为社会服务75小时等等。
    还有些教育工作者强调在高等教育中智育和德育应该并重。这些人认为,高等学府的教育无论在智育上对学生提出怎样严格的要求,而如果忽视德育,则是不完全的教育。只要不再度同时注重德育和智育,则美国难以解决的问题会有增无已。
    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并非那么容易。许多教育工作者发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教育不能用直接方式,而是应把这种教育融汇进所讲授的课程中,也就是把德育和智育结合在一起。教师们发现,如果只给学生讲“平民的价值”课,学生们会心不在焉。而如果让学生们举办音乐会,一起跳舞或是绘画,参加体育活动,再伴以德育课,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有的学校把讲授文学作品也作为德育课的一部分。教师在讲解作品时,不仅分析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更要分析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