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纽约《中报》文章:音乐人才外流引起焦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6-07-29

    【纽约《中报》七月二十一日文章】题:音乐人才外流引起焦虑(作者
    林佳)
    报载大陆南京一位来美进修声乐的学生,在某市征聘歌剧《卡门》扮演者入选,再次说明大陆音乐人才多多。大陆在声乐、器乐方面的后起之秀近两年在各种国际赛事获奖,是开放政策有成果的体现。不过,另一方面,音乐人才的外流严重,也是令人吃惊的。
    无可否认,大陆的音乐体制缺乏竞争因素,使一些年轻人的才华得不到充分发挥。音乐场地设施也未尽人意。比如,北京各剧院的乐池就太小,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的交响乐队本来应有六十多人,现在勉强塞进四十八人。就这样,乐师们的弓子一拉开,不是碰到乐池壁上,就是碰在同伴身上,于是在排练时精心要求的弦乐与管乐间应有的平衡就完全谈不到了。北京的十多个剧场,除天桥外,几乎没有一个乐池是合用的。
    缺乏献身精神是大陆音乐团体内的通病,使人见异思迁。曾经在中央乐团担任过客座指挥的美国人罗伯特·沃尔特斯回忆其北京之旅说,在排练中经常几个人缺席,“在第一小提琴组常有两三个位子空着”,“还有一些音乐家在排练中途离开。”沃尔特斯批评说:“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西方,那他们就拿不到半文薪水。”
    不知是本身错觉或是外间误传,大陆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在西方掘金很容易。来到金山者,方知此地竞争激烈,一样要吃苦。在美国的几个大城市里,来自大陆的音乐界人士自组团体,举行各种形式的演出,为生活及读书奔劳。他们的现实人生不是轻松惬意的,也在经历精神上的搏斗。有些人可能在国内是名家,见惯大场面;来美后名气全消,靠时薪几元的教授私人维持。大陆宜在如何改进文艺团体的体制、福利、提高士气、振作精神上下功夫。粱铭越谈中乐发展路向
    【香港《中报》六月十七日文章】题:访居美华裔音乐家梁铭越——以合成乐为中乐找出发展路向
    梁铭越说:“中乐乐器的个性强烈,其实不适宜大型合奏。”象目前的大型中乐团,普遍出现的问题是中音的旋律部分较弱,二胡是很地道的中国拉弦乐器,但二胡始终和小提琴是不同性格的乐器,互相不能代替。当然这便牵涉到中乐管弦化的问题,是当前有关中乐发展争论得最热烈的问题之一。乐器改革及现代化,也成了中乐发展中必须努力加把劲的事情,此外研究中国古代音乐传统及原来面貌,例如重新披露唐代音乐原貌及兼容并包的性质,有助于中乐未来的发展。
    梁铭越认为中乐的地方色彩太浓,是中乐发展一个大限制,发掘中乐的“宇宙性”,是他个人的努力目标。梁铭越表示,合成乐不是新的东西,采用合成器来演奏中乐,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合成器在中乐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很难一概而论,需视采用哪种模式的合成器。合成乐跨越国界的特征逐渐能自然地与传统乐器配合,为中国音乐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方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