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阅读
  • 0回复

中国进步得好快啊!(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11-01

事·态度·媚外
    这次,又听到朋友这么说,前往北京的外国人,一定要懂得两句中国话,
    ——不知道
    ——没有
    这回我们行色匆匆,没有时间逛街购物,无法证明所言是否属实。不过,在民族饭店的中餐厅与西餐厅里,却有另一番亲历其境的深刻体验。
    西餐厅,大部分是男女洋客,只见男侍者女招待笑容可掬,捧茶送点,热情招呼。闯进我们这一群,似乎破坏了原有的气氛。
    一个男侍者懒洋洋来到我们面前,没好气地问:
    “吃什么?”
    “请给我们一份菜单。”
    那位男侍者,用一副不屑的眼光扫了大家一眼,还是懒洋洋、慢吞吞地走开去找来几份菜单。一位同行看得火起,大声用英语点菜,才使我们不至于“等候”太久。
    在北京,似乎英语比华语更有“效”。
    当然,白皮人在北京做起事来,也要比黄皮人方便得多了!
    中餐厅的情形好不了多少。人手倒是顶多的,只是站在一旁“动口”的多,“动手”的少。
    菜出齐了忘了饭,有了筷子没汤匙,咖啡来了没有糖,一件事情几趟做,你说荒唐不荒唐?
    这不单是思想问题,还牵涉到工作制度,薪酬及态度问题了。
    不过,思想问题还是最主要的。
    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后,封闭已久的中国社会,跟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可能是走的步伐太快了,在一般人民的思想教育方面还未做好准备工作,因此产生了一种崇外、媚外的思想,致使一部分人丧失了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龙·菜肴·书画
    谈到龙,就想到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这条龙——生活在开放时代的龙,已经不再象五十年代那么光芒照人,逐渐开始褪色了。
    人们开始舍弃中山装,改穿西装了。
    会讲英语的,已经不太爱跟人用普通话交谈了。
    遇到一位外交官,曾经留学英国,就老爱表现他那一口腔圆音正的英语,可是,办起事就没那么灵活,问起事来就更难有答案了。油头滑脑,在他身上简直找不到一丁点的“中国味道”——传统,更不用说民族自豪感了。
    知识贫乏,是中国的另一个大问题。
    在中国,宴席上很少见到鱼翅这道菜。那位外交官,还以为我们也是那么孤陋寡闻,一再介绍:“这是鱼翅!”
    宣纸,是中国特有的东西,令人惊讶的是,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宣纸为何物,要买一张宣纸,竟要找到美术馆去。
    向来,中国人讲究吃的艺术。
    这回吃遍大江南北,朋友们问我:“你认为哪个地方的菜色最好?”我的回答直截了当:“还是新加坡比较好!”
    中国的名厨都到哪儿去了呢?难道他们都已老去而没有接班人了吗?
    满以为在中国到处可以看到精彩的书画,其实不然,大多数旅馆都不挂画,即使有挂的,也都没有什么看头。
    在小卖店或友谊商店,我们看到的不是木刻水印画,就是临摹作品。稍有一点名气的画家作品,标价都上千,比在新加坡买要贵得多了。至于大家熟悉的名家之作,已被列为“国宝”,难得一见。
    我想,即使见到了,也没有几个人买得起。
    艺术应该普及,不应该只让少数人“珍藏”欣赏而已!
    中国的画家何止万千,可是,他们的作品都到哪里去了呢?
    难怪有人这么说:
    ——要吃最好的中国菜,不是在中国大陆,也不是在台湾,而是在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
    ——要买名画,到海外去物色。话·服务·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记得中国喊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是:为人民服务!可是,站在最前端的服务业行列,不论在旅馆柜台,在餐室,或在友谊商店,这些标榜为民服务的人员,只要两个聚在一起,就旁若无人高谈阔论起来,令人望而却步。
    小卖店的货品不多,却不是每样东西都有标价。当被问起时,服务员才去查货单。可见服务员对自己所负责的东西也不太熟悉,而且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开单、找钱,也是慢吞吞的。
    记得,我买了一件价钱五十六元二角钱的东西,为了少麻烦,抽出一张一百元的外汇券,外加六元二角钱,告诉服务员找我五十元好了。谁知那位年轻的女服务员,却拿出电算机,算了两回,才算找出答案。
    我总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实在不易。
    每个中国人,都背负着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包袱。在这沉重的压力下,去求突破,去求创新,去谱写历史新篇章,你可想像那有多难吗?
    “人多好办事”,但办起事来,却不见得有多灵光。就像那张八只脚的床,去掉四只脚,还是很完整的一张床,还能承担得起它的任务。
    中国人是背负了太多的包袱,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他们必须毅然扔去一些陈旧腐朽的重担,才能挺起胸来,走一条自己的路。
    路,就在脚下。心·光辉·自豪
    门户开放,可说是翻开了中国历史新页。
    翻开历史新页的人,就是三起三落的中国领袖邓小平。
    带领百万大军作战容易,领导全民齐心协力建设一个国家很难。
    假如邓小平能够实现他的理想,他将盖过所有人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领袖。
    就在中国跨步走的当儿,我们有机会到中国绕了一个小圈子。在这个拥有超过十亿人口的伟大国家的土地上,个人显得太过渺小了。人们所能发现它的任何缺点,都无法掩盖它万分之一的伟大光辉。
    我,只是照实写下我的观察,我的感受。
    中国毕竟太大了,我们走马看花绕了一个小圈子,所见所闻难免以偏概全;我绝对无意去抹拭中国一丝一毫的光辉,但愿“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我真希望我的观察错误,我的感受无由。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十二楼迎客厅上,挂了一幅艺术大师刘海粟于八十八岁时写黄山的横披巨幛,上题:
    黄岳雄姿峙古今百年九度此登临
    目空云海千层浪耳熟松风万古音
    莲座结跏疑息壤天都招手上遥岑
    一轮最爱腾天镜中有彤彤报国心
    这幅画及题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气质与风度。但愿有朝重临中国大地之时,能够看到人人都有“彤彤报国心”及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民。
    (下)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