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阅读
  • 0回复

巴格达──进入战争第六年(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09-25

    由复杂的政治、历史和宗教原因引起的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已进入第六年,从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平静,也不平静……
    然而,在巴格达,除了矗立在市中心的、今年三月被伊朗导弹击中的拉菲旦银行大楼焦黑的躯干,架设在若干重要设施旁的高射机枪以及一些居民墙上悬挂的讣告外,人们看不到明显的战争迹象。入晚,蜿蜒流经市区的底格里斯河,在岸畔高大建筑物的灯光映照下,显得更加妩媚。沿河的阿布努瓦斯大街上,餐馆里飘逸出制作“马斯古夫”——一种著名的阿拉伯烤鱼——的香味,鳞次栉比的露天茶座里,人们在轻松地闲聊、玩牌。萨东大街等主要街道车水马龙,两旁的商店灯火辉煌。在这些私营商店里,可以看到巴黎香水,英国毛料、绣花衫衣等国营商场里没有的高档商品。在街上,还不时会遇到一列结婚车队。
    大概是为了冲谈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忧伤与痛苦,巴格达的夜总会近几年有了增加。在彩灯闪烁的夜总会里,人们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观看穿得不能再少的埃及、菲律宾、泰国女郎表演的歌舞。
    有一个星期五(伊斯兰国家的星期天)上午,我驱车外出,在一个街口看到两个青年在为战死的亲属悬挂讣告,而在咫尺之遥的赛马场里,人头攒动,比赛正在紧张进行。也许,这就是今天伊拉克人的生活写照。
    但是,巴格达毕竟是处于战争状态下,为了防止伊朗飞机的侵入,巴格达四周建起了一道防空导弹网,全市设有警报系统。当然,伊朗空中力量薄弱,这个警报系统一年难得用上一、两回。敌对分子零星的破坏活动时有所闻。对此,当局防范甚严。进入超级市场时不分男女都要搜身。外国人开车去有些大饭店和机关,也要在门口打开汽车后备箱和手提包检查。采访在这里召开的国际会议时,外国记者同代表们一样都要通过一道安全检查门。
    在今年上半年喧嚣一时的“袭城战”中,伊朗自战争开始以来第一次向巴格达发射了导弹。听说,发射一枚这样的导弹要花很多钱。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大。这大概是由于距离远,不易命中目标。据记者目击,伊朗的导弹有的落在空旷的体育场上,有的掉在总统府附近的河里,也有几枚击中了民房,造成了一些平民的伤亡。其中最惨的一次是市中心一座埃及劳工居住的公寓被炸坍,死了好几十人。在“袭城战”期间,有些国家驻巴格达的使馆把家属撤走了。尚未出现和平曙光
    两伊战争迄今还看不到尽头。在军事上,交战双方的力量大体相当,谁也吃不了谁。伊拉克人口为伊朗的三分之一,兵员不如对方充足,但在装备方面(特别是空中力量)占明显的优势,且有广泛的武器来源。自一九八二年年中伊拉克把军队全部撤回本国境内以来,伊朗曾发动多次大规模地面进攻,但基本上都被伊拉克方面所遏止。今年三月,伊朗出动约十二个师的兵力发动了第二次胡韦扎沼泽之战。伊朗的先头部队一度越过底格里斯河。伊拉克国防部长等高级将领坐镇前线指挥,调集了共和国警卫师等最精锐的部队组织反攻,把伊朗军队挡了回去。战斗期间,巴格达电视台每天播放战地实况,人们看到,伊朗军队伤亡不小。据消息灵通人士告,在这场被伊拉克老百姓痛心地称作“一场悲剧”的极其残酷的战斗中,伊拉克方面也死了不少人。当时,巴格达街上运载覆盖着国旗的阵亡官兵灵柩的汽车骤然增多。
    这样大规模的流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在伊拉克。我们感到人们已经十分疲惫,当局也渴望尽快结束战争。伊拉克当局现在的方针是:一方面积极加强战争机器。力求在军事上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图用海空力量阻止伊朗的石油出口,切断其经济命脉;另一方面,开展活跃的外交活动,争取国际力量对伊朗施加压力,逼迫它走向谈判桌。几年来,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行的调停活动一直没有间断。但是,伊朗坚持的停故条件(萨达姆总统下台、巨额赔款等),使这些努力统统失败。伊拉克政府一再强调要实现“公正、体面的和平”。老百姓对这些停战条件有何看法呢?伊拉克朋友异口同声地说:“赔钱可以,总统下台是不行的!”(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