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伦敦上演一出反映俄国革命的新剧:《打破沉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5-04-28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伦敦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上演了一出反映俄国革命的新剧《打破沉默》。
    作者波利亚科夫把剧的时代背景放在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到斯大林上台这段鲜为人们探索的岁月,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作者的祖父在这段时间的亲身经历。作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安排在一节相当富丽堂皇的火车车厢中。这节车厢既是那位贵族主人公的书房和办公室,也是他和妻子、儿子以及仍然留在身边的佣人的休息室。经过革命战火的洗礼,车厢的外部留下了累累弹痕。
    这位贵族主人公用苏维埃的话说,是一个典型的寄生虫,是革命要清除的一切弊病的化身。他富有又傲慢,自吹“实际上连茶壶都从来没有碰过”。他蔑视苏维埃派来的政委并对之暴跳如雷。对这位僵化的、一本正经的贵族来说,革命似乎根本没有发生,他仍然穿着皮领大衣,系着领带,穿着进口皮鞋。他盛气凌人,对待苏维埃的官员,如同对待昔日的下属一样,甚至不屑于启齿向他们发号施令。这位倔犟的贵族不理会苏维埃分配给他的工作。他除了干他所说的“我的工作”之外,对任何别的事情一律不闻不问。这所谓“我的工作”,其实就是在发明有声电影,而且差不多要取得成功。至于对车厢之外发生的一切,他更是不理不睬。乐队在反复演奏葬礼进行曲,暗示列宁已经逝世,对此他不置一辞。枪战在车厢周围打得正酣,他在车厢里铺着白色亚麻布的餐桌上,摆上美酒和银制烛台款待宾客……别的什么东西似乎都不存在。
    然而,革命没有把这位贵族逼到绝境,更没有枪毙他。相反,苏维埃派出的政委没有理会他的咒骂和吼叫,却对他姑息迁就,给了他一节就是当作办公室兼休息室的车厢,给他分配了工作。看到他在研制有声电影并有成功的可能,便认为他要干一番什么大事业了,因而便对那位令人愤怒的贵族主人公曲意奉承。后来,他竟然帮助这位贵族和他的家属逃亡英国。作者波利亚科夫是英国戏剧界久负盛名的青年剧作家,今年三十二岁。他十九岁开始戏剧创作,除了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写戏外,也为国家剧院、宫廷剧院和伦敦西区剧院提供剧本。此外,他还写过一部电影剧本,四部电视剧。其中一部电视剧获“本年度最佳电视剧作”奖。作者强调,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上演的《打破沉默》,并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回忆纪实。激起他创作冲动的也不仅是这个家庭的一些传记性事件,而是他祖父这个人物和其经历本身包含的各种矛盾引起了他的创作欲望。他采用广泛的题材从侧面来反映主题。然而,他平铺直叙,没有制造悬念,最后才披露贵族主人公发明有声电影这件事,这种手法破坏了这件事的可信性。另外,全剧的场景严格囿于一节车厢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俄国革命及其产生的后果,时断时续,也令人困惑。
    但是这个奇特的、真实的故事是不能不令人信服的,甚至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这部剧作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是,它给俄国的一段怪诞的、鲜为人知的历史时期,加上了一个奇妙的注脚。(李文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