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阿尔巴尼亚南方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4-12-31

    十月,秋高气爽。我们从地拉那出发,到吉诺卡斯特、萨兰达等南方城市作了一次“旅游式访问”。穿山路而去,沿海岸而归,途经都拉斯、卡瓦亚、卢什涅、费里、发罗拉等城市。虽属走马观花,却也增加了一些实感。
    从地拉那出发到任何一个地方,迎面袭来的首先是五花八门的标语口号。仅从地拉那到都拉斯四十公里长的公路两旁,就有标语牌二百八十多个。西方记者称阿尔巴尼亚是“口号之国”。这些标语口号可分三类:政治类,如“光荣属于马列主义”、“霍查同志万岁!”等;经济类,如“自力更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农业是全民的事业”等;国防类,如“国防是头等任务”、“阿尔巴尼亚是坚不可摧的堡垒”等。
    在吉诺卡斯特,我们看到每一家商店都挂着霍查像。街道两旁,霍查像也比比皆是。在我们下榻的旅馆走廊里、餐厅内、卧房中,处处可见霍查像。霍查已经被神化。
    阿尔巴尼亚人自豪地说:“阿尔巴尼亚天天都有节日。”这话也许不错。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一月至十一月中旬,全国性的大型纪念活动就达三十一起,中小型的地方性纪念活动不下一百起。这类纪念活动,均邀全国各地的老游击队员及烈士家属参加,活动内容大体上包括:开群众集会,读霍查贺信,党中央代表以党政最高领导及霍查本人名义发表冗长的讲话,老游击队员阅兵式,纪念碑揭幕和纪念馆剪彩,大型宴会等。
    在阿尔巴尼亚田野里,山坡上,公路旁,海滩边,到处有碉堡。
    这些碉堡是根据霍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思想”,于清洗了“巴卢库军事反党集团”后的第二年———九七五年开始大规模建造的。
    近年来,霍查一直惊呼要冲破敌人的“封锁和包围”。为了修建这些“军事重点工程”,当局不惜人力、物力、财力。
    十月,阿尔巴尼亚农村正是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工业战线也正值迎国庆(十一月二十九日)突击时期。可是,我们看到的劳动场面却不多。农田里,稀稀拉拉的几台拖拉机在耕地,为数不多的女社员在摘棉花,几辆笨重的牛车拉着青饲料慢悠悠地在土路上走着。而城里的街道上到处有三五成群的青年逛来逛去,咖啡馆里坐满闲聊天的人。
    卡瓦亚玻璃厂是中国六十年代援建的。当时,我们不止一次到该厂参观,生产情况的确不错。可是,今天看到的却是令人寒心的景象:厂房破旧,废品堆积如山,各车间的门窗上看不到一块完整的玻璃。据阿报透露,这家工厂是全国有名的亏损单位,废品率达百分之三十三至三十七。
    七十年代我国援建的卢什涅塑料厂厂房尚好,但显得冷冷清清。今年一至九月,这个厂没有一个月完成生产指标。九个月的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突破指标,职工病假人数超过指标的百分之四十三,审查委员会到该厂检查,发现三分之二的病假条是假的。
    汽车到了帕托斯石油工业区。抽油机没有几台在工作。中国援建的巴尔什炼油厂,设计能力为一百五十万吨,而阿尔巴尼亚目前全国采油量仅一百万吨多一点。
    我们在萨兰达市区散步,到了“鱼肉店”。只见冷藏车正在卸车,排队买肉的人黑鸦鸦的一片。我们在各家旅馆就餐,鱼肉供应是保证的,没想到居民的吃肉如此困难。我们回到地拉那,发现凌晨排长队买肉、买奶制品也是屡见不鲜的。为了缓和肉类供应紧张的状况,不得不从国外进口。
    我们与阿尔巴尼亚老百姓接触不多,但在有限的交往中,仍然感受到他们对中国人的留恋之情。每当我们问路,阿尔巴尼亚人总是热情地为我们指点;汽车司机在加油站主动同我们打招呼。特别是我们就餐的饭店,为我们服务得十分周到。服务员特意为我们拿出了保存十多年之久的中国酱油,并由有经验的老厨师专门为我们做“中国汤”。老厨师还亲自到餐厅问我们汤的味道如何。临走时,饭店的服务员还送给我们阿尔巴尼亚风光明信片留念……
    (西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