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阅读
  • 0回复

苏《真理报》主张效法西方发展小型专业化工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3-01-05

    文章指出,对整个世界工业来说,大型的多专业的工厂实行生产集中的做法已经过时,最近十年出现了另一种趋势:许多工业部门正在建立不大的、专业面窄的、高度机械化甚至完全自动化的工厂。新建的工厂应当是专业面窄的、自动化的,它可以加入地区的、共和国的甚至全联盟的大型联合公司。这样的工厂规模不大,品种简单,建厂快,好管理,而且可配置在小城镇里。这是提高效率的途径。
    【苏联《真理报》十二月八日文章】题:难做多面手集约化:实质、途径和资金(作者:沃兹涅先斯基财政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Γ·库拉金)
    在生产的集中化水平方面,我国工业超过了所有工业发达国家。譬如,在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这样的主导部门中,企业职工的平均数量超过了一千六百人,而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不到二百五十人。在机床制造业中,我国平均每家“公司”有一千
    八百人,而在西方技术发达国家要少好几倍。类似的对比关系,对于其他工业部门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我国工业许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目前却比某些技术发达的先进国家要低。把这解释为仅仅是由于采用的技术设备和技术工艺不同,那是不对的。
    许多国产机器在某些数据上的确逊色于国外的优质产品。但是,如果拿我国全部机器特别是全部机床的年龄组成和实际技术水平来比较的话,那就不难发现,我们并不比许多别的国家逊色。
    我曾到过三十多家外国机器制造厂。所以我确信:我国生产者的“出活量”往往不比国外生产者的“出活量”低。我们的主要损失是与结构的因素,首先是与企业的多专业性、辅助车间和准备车间的过于发展相关的。
    工厂往往包办一切:从部件的浇铸到包装机床用的木板条都管。
    带有自身的“自然经济”的大型多专业工厂中的生产集中现象过去曾是全世界工业的一个特点。但是近数十年来,出现了另一种趋势。
    诚然,冶金联合工厂、飞机制造厂就其规模和工人数量来说仍然是十分庞大的。但是在许多其他部门中,包括在机器制造部门中,正在建造小型的、专业面窄的、高度机械化的、有时是完全自动化的工厂。
    西方许多著名的老公司纷纷关闭自己的浇铸车间、锻造车间甚至机械车间,把毛坯的生产及其预加工转交给专业公司去做。留给自己做的是哪些事呢?研究、设计、精加工关键零部件、总装配和在订户那里调试所生产的装备。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日本的机床制造公司普遍同几十家小“公司”和有时不足十名工人的特小“公司”搞合作。这些企业通常完成一些个别零部件或甚至某道工序的订货,而且做得又快又省。所有这些在我们这里被叫做“一锤子”的厂家有一些共同特点:专业面非常窄,组织简单,管理和技术人员极少,因而,杂项开支和生产费用低。
    但是,这种“微型公司”最主要的特点也许是:完全不能做狭窄的专业范围之外的任何事情。离了自己的订户——生产最终产品的大企业,它们就寸步难行。而大企业也同样离不开它们,因为结构复杂的组织是不够灵活的。
    鉴于这种劳动分工,真正的新技术设备有时百分之七十是用购人的标准零件、产品和预先试制的统一部件组装而成的。譬如,日本就是这样建立加工机床中心的。
    而我们这里,所有的规格统一的部件和零件、框架、工具头、回授发送器、滚珠丝杠和许多其他东西都不得不在一个装配厂中生产。
    由此可见,许多专业面窄的公司的存在,不仅可以提高日常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大大加快创造和使用新技术的进程。
    发展专业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早在十年之前就召开过一次研究这些问题的全苏会议,提出了具体建议。
    苏共中央在党的二十五大上的政治报告中说,为了消除自然经济的趋势和本位主义局限性,必须积极地发展专业化,使资金的重新分配有利于建立跨部门的生产工具、装备、规格统一的部件和零件的生产单位和工厂。
    但是,这个重要问题整个来说还远远没有解决。研究专业化问题的一次科技会议建议成立跨部门生产部。
    计划机关曾多次讨论过这个建议。然而这个想法却始终未实现,因为有人试图通过没收部门现有的工厂来达到这一目的。
    这种步骤自然要遭到有理有据的反对。为了有限品种的生产专业化而将企业交给一个新的部,就必然要打破已经形成的部门,破坏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和谐的结构与联系。
    我认为,没有负责跨部门生产的经济管理机关毕竟是不行的。
    但是,这个机关不应建立在从各部没收的企业基础上,而应建立在新的现代化的基础上。新建工厂应当是专业狭窄和小型的工厂,并可加入地区、共和国直至全苏规模的大型联合公司。
    这种工厂规模小,产品简单,可以迅速建成试产,并可以建在劳力略有多余的(包括季节性多余的)小城镇。
    当国家供应基地的货架上摆满所需品种规格的电焊条、固定件、标准车刀,而工厂相信这条渠道能够可靠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它们自己就会“关闭”本厂筒陋的车间,而把场地和劳力用于发展主要生产。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消灭稀缺,实现供过于求,才能够解决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妨再提醒一下,要防止贪大求全的习惯偏见。
    建立一些中心铸造厂的经验清楚地证明,由于规模过大,品种多,铸件产品繁杂,这些铸造厂的建设要延续很多年,而企业本身也不好管理,有负众望。
    苏共中央十一月(一九八二年)全会再度有力地提出的提高效率的途径,现在正经过建立小型的、专业面窄的、自动化企业来生产通用坯件和产品、各式各样的耐用工具。
    集约化的这个方向对于其他部门也同样可能是有利的。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