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阅读
  • 0回复

日本《朝日新闻》驻北京记者横堀克己报道:《春天还未来到苏中蒙边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2-06-02

    【日本《朝日新闻》五月十七日报道】题:春天还未来到中苏、中蒙边境(驻北京记者:横堀克己)
    记者最近从中国的哈尔滨出发,经内蒙古自治区的边境城镇满洲里,进入西伯利亚的边境城镇外贝加尔斯克;然后又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经同中国毗连的扎门乌德,到达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这次旅行乘坐的是连结莫斯科同北京的国际列车。在列车上看到中苏和中蒙边境仍然处于戒备森严的态势,深深感到春天仍然远远没有到来。
    关于北京至莫斯科之间的国际列车,苏联的列车是经东北,中国的列车是经乌兰巴托,把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乌兰乌德和北京连结起来。
    从北京站出发,经东北开往莫斯科的苏联列车,每周一次。乘坐这次列车的大多数旅客是苏联和东欧的外交官。中国办出境手续简单
    中国方面的出境手续很简单。海关工作人员上车检查的只是外币、电器和照相机之类。沿乌兰巴托铁路从蒙古进入中国时,在二连浩特办理入境手续也很简单。苏联列车员的警告一出满洲里车站,车窗两侧就展现出辽阔的没有人烟的荒野。那里是不高的丘陵地带,向四周望去可以看得很远。可能是由于禁止普通人入内的缘故,所以看不见一个人影。五、六分钟后,从列车左侧看到一座很高的瞭望台,这是中国方面的最前线。我刚要拍照,车厢房间的门哗啦一声打开了,一位苏联女列车员板着面孔走进来,通知说:“从这里往前禁止拍照。一直到赤塔都不准拍照。”这儿距西伯利亚铁路的赤塔站还有三百公里。由此可以看出,中苏边境的苏联一方是严格控制报道的地区。
    列车运行了十分钟之后,看到了石制界标,界标上面有苏联国徽,右侧用俄文写着“苏联”,左侧用俄文写着“中国”。这是苏联单方面设置的国界标志。由此开始,设置了铁丝网。很多苏联士兵守卫在铁路两旁,他们头戴皮帽子,身穿大翻领外套,手里提着自动步枪和无线电报话机。在他们身后停放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T—34型坦克。在边境线上设置了多层铁丝网,到处都可以看到军事碉堡之类的设施。苏联戒备森严,这同中国的满洲里形成了鲜明对照。
    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上车后,以严肃的表情在车内进行检查。他们掀起铺设在车厢通道上的地毯,一块一块地卸下车窗上的遮阳板,把手伸进里面搜查。
    海关工作人员接着上车检查,他们对电器和照相机根本不看,而是向乘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把带的图书、文件和笔记本都拿出来。”他们逐页仔细地翻阅中国发行的地图册,并翻看所有的笔记本。海关工作人员发现了刊登着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和邓小平副主席照片的日本报纸剪报,便严厉地询问:“这是什么?”我回答:“这是报道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塔什干呼吁改善中苏关系的消息。”海关工作人员又命令说:“翻译一下划红线的部分!”我翻译说:“苏联准备无条件地同中国举行谈判……”海关工作人员听后说:“原来是这样。”
    在外贝加尔斯克站,起重机吊起列车,换了车轮。中国的铁路轨道与日本的新干线铁轨相同,而苏联的轨道较宽。
    从中途车站上车的苏联人大部分是军人。在车站错车的货车,装载轻型坦克的也很多。在赤塔附近,设有庞大的通信基地,高耸空中的天线林立。的确,在到赤塔的这段路程中军事色彩浓厚,这大概是苏联方面禁止拍照的原因。
    据说一九八○年苏联军队在蒙古增加了一个师,在蒙古共驻扎着三个师。连结蒙古和中国的另一条铁路即乌兰巴托铁路,也全线禁止摄影。沾满泥垢的十几辆坦克用货车从中蒙边境运往乌兰巴托。在边境城镇乌门扎德上车检查的蒙古士兵,同苏联士兵一样,在车内进行详细地检查。
    在中苏货物运输协定中规定,物资经由满洲里
    ——外贝加尔斯克这条线运输。这对蒙古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打击。
    乌兰巴托铁路由苏联和蒙古联合经营,两国对这条铁路的投资分别是百分之五十。蒙古当局人士说:现在同中苏关系密切时相比,运货手续费的收入减少到原来的八分之一。另外,蒙古也强烈希望扩大同日本的贸易。蒙古扩大向日本出口的障碍是运输线路问题,现在是经由西伯利亚铁路、从横滨——纳霍德卡——乌兰乌德——乌兰巴托,全程六千一百多公里。如果通过中国境内,那么,路程就可以缩短大约三分之一,为三千九百多公里。从这种意义上看,对蒙古来说,改善蒙中关系的经济利益较大。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