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苏《共青团真理报》文章:《他们象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2-05-05

批评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象我们这样的人》题材公式化,虚构
    情节,制造三角恋爱,人物形象平庸。认为该片应列入去年苏联最坏影片
    【苏联《共青团真理报》文章】题:他们象谁?
    去年我国银幕上放映了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象我们这样的人》。影片描写的是贝阿铁路的年轻建设者。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看了影片后都感到惊奇:影片情节竟与共青团建设工地的现实生活迥然不同!虚构冲突,凭空编造种种问题,人物形象平庸。
    《象我们这样的人》列入去年最坏影片,则是不成问题的。
    为什么贝阿铁路的建设者们不赞同这部描写贝阿铁路的影片呢?
    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这部新作是描写生产题材的。影片中既有老一套的冲突,也有三角恋爱,还有性格反常的人。影片通过绕道铺轨这一情节展开冲突。据说,这一情节取材于现实生活。贝阿铁路之所以临时“绕行”,是因为各施工单位不能配合行动。克雷洛夫领导的建筑安装管理处负责铺轨工作,但在铺轨途中遇到阻碍,原因是桥梁建设进展缓慢。克雷洛夫的上司莫霍维科夫主张绕过这一障碍,因为他们已向托拉斯承担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某一地段铺轨任务的义务。但是,克雷洛夫经过计算,证明绕道铺轨会使国家比原设计多花一千万卢布。由此产生了冲突。
    遗憾的是,这一争论的最后结局从影片一开始就引不起观众的悬念,因为事先就安排莫霍维科夫当失败者。
    原来,影片是要给主要人物贴上标签:上级是追求名誉地位的官迷,他的下级却是一心为国家着想、有创新精神的榜样。这不正是人们熟悉的公式吗?
    但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即爱情的线索却是颇为“别出心裁”的。这方面无法指责作者有公式化。
    工人谢拉菲姆在乘直升飞机去工作地点时,就爱上了一个性格奔放的姑娘,名叫阿霞。经过短期恋爱之后,谢拉菲姆在建筑安装管理处的一次全体会议上宣布自己决定与阿霞结婚。在这一决定宣布后不久,作者向观众透露消息:
    谢拉菲姆在莫斯科已有一个合法妻子。贝阿铁路远离莫斯科,所以谢拉菲姆与情人在寂静的密林中一次例行约会时,悄悄对她说:他要去找克雷洛夫,请求让他们俩人同居。
    而一贯坚持原则的克雷洛夫居然给这对年轻人分了一间房。
    说来也巧,观众得知这一消息时,正值谢拉菲姆的前妻突然从莫斯科赶来。
    作者也没有让她孑然一身,过单身生活。影片中另一个青年主人翁——村里共青团的头头开始同她谈情说爱。
    题材的公式化,角色刻划的简单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不论影片的场面多么壮丽,原始森林多么宏伟,都救不了这部影片。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