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英《经济学人》文章:《美大学与企业逐渐结合从 事研究 》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12-02

    【台湾《经济日报》六月二十五日译载伦敦《经济学人》周刊文章】题:美大学与企业逐渐结合从事研究
    一向受联邦政府资助从事研究发展的美国大学与学术机构的研究工作,去秋起发生结构上的变革。西德化学业的赫希斯特公司一下子捐款五千万美元给麻州总医院进行分子生物学的专门实验。从此展开企业界和学术机构合作研究的新方式。
    自二次大战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一直是各种研究机构的主要财源。如今政府开支力求紧缩,工商业者和大学校园的合作机会有日益接近之势。将来如何定型现在言之为时尚早。但可以断言今后大学中主持研究的教授必然和过去的作风有所改变。他们主持研究项目会更实用化,而且这种教授的身价日高,财务状况比以前要好得多。
    有三种经济和技术上的变化促成了这种研究结构上的变局:
    ——联邦经费逐渐撤退。美国中央政府慷慨地提供经费供大学研究单位从事基本和应用研究在七十年代仍然继续,且逐年增加。但近年来已日益收敛。里根总统上台后第一次编制预算,其中对全国科学基金的拨款已大幅削减。但是大学研究费用的财源每三美元当中有二美元来自联邦政府。私立院校一般捐款也日益式微,而且据说八十年代入学人数在走下坡,学杂费用的收入亦因而普遍少。企业界迄今对校园研究提供的财力支援仅占总额的百分之四。不过今后工商界很愿意向这方面投资。
    ——生产力的隐忧。企业界和政府咸信大学研究工作可以获致生产力方面的红利。特别在所谓高级科技业界最易立竿见影。大学有可能因参与研究而获分红,可是更重要的是工商界应有能辨识千里马的伯乐。唯慧眼识出天才而后方有突破的希望。毕竟高深科技业界并非资本密集业而属精湛人力密集业。为某一行业找到顶尖的精湛人才往往很困难。
    在七十年代美国各大学每年总共训练出电机工程师约一万四千人,大多数具备学士学位。而毕业于法学院者去年却高达四万人。企业界馈入新的研究经费,并且业界和大学联手从事研究工作相信是使美国每年可培养出更多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新方式。
    ——生物学科技。这一门学科是刺激大学与企业联手合作最具挑战性的媒介物。尽管尚未获得证实,生物学技术如今提供可以从学术园地的实验所得到的创新技术,能够直接产出商业化的产品而大获利润。’
    几乎使所有拥有分子生物学系的校园机构变为具有潜力的企业单位。同理,未来亦必有其他业界可自大学校园的脑力中心直接衍生出新颖的企业。这一特征使得企业与大学之间产生极强烈的亲和力。当大学扩充建筑与设施时向企业界募款是很容易得到善意的回响的,而且也不会引起争论。例如斯坦福大学为筹建研究中心——建造新的积体电路中心——向十家微电子公司和电脑公司出售会员证作为募捐,每份七十五万美元,很快就大功告成。哈佛大学兴建抗癌研究设施并发起研究方案。孟山都公司即向总额二千三百万美元的这项庞大抗癌计划投入一部分捐款。此外,埃克森石油公司据说亦已参与麻州理工学院兴建八百万美元的燃烧研究方案,拨出可观的赞助资金。向大企业募捐也使政界人士灵机一动起而效尤。譬如,加州布朗州长本来很难为州立大学伯克利校园筹到经费增建微电子工程馆,他在提倡大学与企业联手建造“资讯技术研究中心”的号召下居然筹足五百万美元的经费。引起争论的问题主要是能否成立容许大学教授的发现中牟利的正当机构。由大学持股不失为一出路,但会干预学术自由,所以哈佛大学不愿这样做,斯坦福也拒绝持有教授参与公司的股份。
    商业机构的插足或将引起学人的权威性问题。以往政府拨款授意研究项目时一向听从有关系主任和权威教授的安排。企业不会谘询旁人某项大学研究是否值得资助。教授的权威性或将衰落。
    西德赫希斯特和麻州总医院的安排显示企业的支持亦能不致妨碍到学术的自由。研究项目为分子生物学,属生物学的关键性技术。在这广大范畴以内,主持人古德曼博士可能选择所喜爱的深入研究,保证给予学术自由,不含任何商业上的牵连。遇到涉及专利性的发现时,赫希斯特就迅采行动在发表文献以前取得专利。赫希斯特可运用指定的资金获得专属的发展权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