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日本对辛亥革命的支持与干涉(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9-30

    一九一一年八月,西园寺内阁成立,孙先生又致书宫崎,托请犬养与新内阁交涉,希能改变对华政策,并许其入境,不久,武昌起义,从此展开了新的局面。二、辛亥革命爆发与日本肆应当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军以“中华民国政府鄂军都督黎元洪”通告各国,宣示其对外政策的根本方针时,列强互相牵制,终于宣告中立。但日本不予作复,惟恐革命军危害其在华权益,立即增派军舰至长江下游一带,一面保护大冶铁矿,一面监视革命军的行动。日本外务省甚至与军部密商,决定支援清室。嗣因美国的警告,不敢明目张胆的干涉,只能暂持观望态度,但不久即应清廷之要求,授意泰平组合代理店大仓组(洋行,日本在华军火商)与清政府陆军部缔结契约,售予一批军火(大多是日俄战争时所剩下来的劣械废弹)。另一方面,参谋本部亦在考虑将武器供给革命军,此议虽遭首相西园寺与外相内田反对,但内相原敬却另有所见。盖原敬以为中国局势既陷于混沌,一边倒的外交理论并非上策。
    革命爆发后二周,即十月二十四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对华政策方案,确立根本方针:为了“永久维持现状”,对满洲问题暂持观望态度(等待有利时机到来始作根本的解决),至于今后目标,端在维护日本在华势力,但以不刺激清室与革命军双方,同时保持与列强间的协调关系为原则。
    十月二十四日日本政府所决定的方针所以仅止于原则性的提示,而不能彻底的执行,主要是对于辛亥革命之本质以及事态之发展缺乏明确的认识与判断,此由内田与原敬对中国情势之“混沌”表示极端困惑即可看出。但这只是表面上而已,实际上在幕后则有军部甚至政府内部种种值得注目的动向,尤其以陆军为最。陆相石本新六即曾拟定出兵占领中国各地几个重要据点的计划,虽未作最后决定,但强调满洲单独出兵以及与列强共同出兵华北的必要。其实此一干涉计划早在一九一○年十一月,即与参谋本部交换意见时已完成。
    日本海军亦在十月十四日,拟订占领大沽的计划,并得内大臣桂太郎的同意。这些动向对西园寺内阁的政策当不无影响。
    十月下旬,革命军势力愈张,形势愈急,驻华日使伊集院彦吉不仅屡次禀请日本政府速谋有效对策——派遣军舰、陆军,甚至提出“清国三分案”,企图在华南、华中建立两个独立国,仅留华北仍由清室统治,借以分化中国。
    但日本自忖实力不足,准备不及,只能密切注视列强动向,继续采取观望态度。尤其在没有得到同盟国——英国的谅解之前,绝不轻易考虑派兵问题。三、日本策划共同干涉政策之失败
    到了十一月初,驻滦州的清军(张绍曾率领)有响应革命军之举动,日使伊集院深恐革命党人在华北起事,将影响日本的权益,几次电请日本政府速派海陆军。内田外相对于派兵问题颇为慎重,因令伊集院与英使朱尔典(SirJohnN.Jordan)磋商。朱尔典认为滦州驻军之兵变将危及京津线,建议由列强派兵保护。外相内田欣见时机来临,遂力主山海关以东铁路由日本单独保卫的原则。易言之,即将京津线的保卫变为京奉线的保卫。这一扩大派兵范围的提议,无疑是日本想乘机派兵进占南满。英国虽原则上同意日本单独守卫关外铁路的原则,但强调必须在确认关外铁路危险的事实始能采取军事行动,目前尚未至必要的阶段。其后虽在有限度的条件下,经北京公使团决议出兵,但派兵人数既少,范围亦小,影响并不大。
    其间又有满铁总裁中村是公等所策动,怂恿革命党员王国柱起事,扰乱南满的秩序,以为日本出兵契机的谋略,此一密谋因受清廷与外国领事的注意,以及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等的反对而作罢。
    当列强正勾心斗角,互探虚实之际,中国内部的情况亦在变动之中。革命发生后不久,清廷即决定起用隐居河南的袁世凯。在北京政坛之中,袁氏的确为一举足轻重的人物,且极受外人重视。袁氏见有机可乘,故作推托之后,即东山再起,于十一月中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袁的登场将注定日本援清外交的失败。日使伊集院与袁氏会商之后,判断袁氏并无收拾时局的方针,甚至相信袁氏同意日方所极力主张之君主立宪制最适于中国的说法。事实上,赞同中国今后政体宜采君主立宪制的,不仅限于日本,美国一部分人士亦有同样的看法。在此情况下,内田外相乃倾向于“主动外交”,决定从事策划列强协力促成中国采取君主立宪制以解决纷争。至此,日本的对华政策遂由观望一变而为干涉。十一月二十八日,日本政府决定“对时局之大方针”,明白表示对辛亥革命列国共同干涉的方针。日本的报纸亦“开始倡导干涉之说”。日本政策之所以改变,除了元老以及部分拥护山县等积极干涉论的官僚政客们的压力之外,可能由于判断袁氏有意以君主立宪制收拾残局,而且认为英国表明中立态度,日本先行策动较为有利。英国虽赞同在清室统治下成立立宪政体的方案,却反对外国的干涉。此时日本的外交始终唯英国马首是瞻,因而再度采取观望态度。其实,就在日本转趋积极,企图干涉中国革命之际,袁氏与英使朱尔典之间,已在幕后部署南北和议。
    十二月二日,在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飞的斡旋之下,革命军黎元洪与清军冯国璋在汉口缔结一项为期三天的休战条约,其后又重订延长休战协定。(二)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