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香港《传记文学》文章:孙中山的后裔(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1-05-29

    【香港《传记文学》一九八一年四月号文章】(作者:庄政)
    中山先生以次直系亲属共四代,分别简介如下。
    中山先生与卢夫人婚后七年,生子名科,字哲生(1891—1973),于香山县翠亨乡。一八九五年秋,孙科五岁时,即随祖母、母亲及妹,在党人陆灿的陪侍下,乘船渡海,远赴檀香山,投奔伯父德彰公。广州首义败后,中山先生离开广州,经过日本,前往檀岛,与家人团聚。未几,先生奔走国事,栖息未遑,孙科由母氏启蒙,受经史书法。七岁后从师就读,学业精进。旋人檀岛中学,苦读四年,成绩忧异。民国肇建,以公费赴美深造,先膺加州大学文学士,继获哥伦比亚大学理学硕士,专攻政治经济。回国后,历任政府要职:三任广州市长,曾任交通、青年、铁道等部长,两任立法院长、行政院长,官至国民政府副主席。来台后,曾任考试院长逾七年之久。前后曾获上海复旦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韩国中央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于民国六十二年九月十三日下午近六时,因心脏病逝世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八十三岁。
    孙科夫人陈淑英女士,惯用两个“好”字,形容她有两男、两女。民国二年,长子治平生于美国加州柏克莱;逾两载,次子治强生于同一地点。他们的名字都是乃祖中山先生取的。至其用意,据孙治平先生面告笔者:他出生时,恰值民国初年,革旧鼎新,百政待举,中山先生殷望国治民安,积极从事建设,期臻太平盛世境域,乃为长孙取名“治平”,粤语称“阿平”。
    民国四年春,袁氏帝制酝酿,已渐趋表面化,““筹安会”竟公开作帝制运动,武人治国,国终不治。陈其美等革命党人奉命策动肇和舰起义,事虽未成,却导发讨袁之役的先声。中山先生有感于治国之道,先求平安,再求强盛,故为次孙取名“治强”。民国十一年,生长女穗英于广州,系其祖父中山先生命名;又三年,次女穗华出生于上海,时中山先生已逝世,系其父哲生命名。
    治平、治强兄弟于髫龄时代,曾随双亲与祖父中山先生夫妇共同生活。他们称呼宋氏夫人叫“婆婆”,宋则用英语称呼孙哲生为“MisterFoo”。因粤语“科”字则发“福”音,孙科英文名字为“SunFoo”,盖取家乡音也。
    孙科如何称呼宋氏,笔者曾询中山先生在台家属,不得而知。他们相聚一起,感情不错。中山先生身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数度被推为国家元首,然其不改平民本色,生活一向简朴。民国六年,在广州大元帅府时,曾与部属一起吃稀饭,就咸萝卜干几。经济困难时,连一个佣人都没有,吃的饭菜则由厨司送上来,家务琐事悉由夫人操持。
    中山先生逝世后,党国元老吴稚晖特在北京创办海外预备学校,遴选革命元勋优秀子女入学,躬任教育之责。讲授课程包括文、理各科,师资优异,设备完善。治平、治强兄弟二人与蒋经国等,共列绛帐,谊属同窗。只是按其年纪长幼、程度高低,分别在不同的班次就读而已。治强告诉笔者:他初抵北京,完全不会说国语,觉得很难适应当地的环境,经过年把的时间后,自然也就会说官话了。他们后来都能用国语表达自如,大半还是受那段幼年教育之所赐。
    抗战前,孙治平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其弟治强则在南京金陵大学进修。民国二十七年孙科博士衔命前往莫斯科,洽商贷款及军援事宜,治强陪侍赴俄。嗣因国内战局影响,兄弟等乃赴美深造,苦读数年,学有所成,均曾荣获加州州立大学政治经济硕士学位。治平与夫人张氏于抗战期间生有一男,乃祖哲生命名“国雄”,曾就读于美国怀特学院,婚配檀香山侨民富白莉女士,生有二女,长美玲,现年十六岁;次美兰,十岁,现均在美,是为中山先生玄孙女,即第五代嫡系后裔。国雄乃中山先生之长曾孙,久居海外,将近不惑之年。其祖父逝世后,曾随胞叔等家人专程自美来台奔丧。事后,家中长辈皆劝其留居国内,国雄亦曾作如是想,并补习国语、国文数月,终觉一时难以适应,复因家庭环境关系,不得不重抵美国与妻儿共同生活,或为一时权宜之计,亦未可知。
    孙科夫人陈淑英女士现年八十九岁,为国大代表,除近年来视力不佳、心脏衰弱外,精神仍佳,身体犹健。自民国五十四年返国参加国父百年诞辰后,十六年来,她与家人一直借居于阳明山新园街一号第一宾馆,那原是一座日本式的平房公舍,属于台湾省政府的财产之一,与巍峨雄壮的中山楼为邻。青山绿水,花木扶疏,绿草如茵,清静幽雅,宛如世外桃源,颇能怡情养性,只是每当斜风细雨,腊鼓频催之际,辄与“高处不胜寒”之感。
    其长公子治平已六十八岁,一表人才,衣着整洁,身体健康,望之如壮年汉。现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台湾电视公司副董事长,并在台北市经商,受聘担任联合发展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公之暇,最爱读书,涉猎甚广,学识宏丰。(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