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阚家蓂谈海外侨胞对国内亲友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80-06-04

    说国内一些人不去探讨人家守法苦干的精神和科技发展的条件,而去仿效人家的物质享受,使人惊讶。希望国内亲友体谅他们的难处,不要一味索要东西
    【香港《大公报》五月九日特稿】(作者:阚家冀)题:界沟
    这篇文章我是奉命而写的,我是奉一些在美国被国内亲戚要东西要得冒火的朋友之命而写的。
    这真是一场误解。这误解,完全是双方历史和地理因素所造成。中国和美国隔着个太平洋,时间隔绝了三十载。海岸这边,重视个人自由;海岸那边,重视家庭关系。双方想法不同,加上实际的生活条件迥异,一旦接触之后,双方不知彼此详情,误解似在加深,恐怕短期内很难沟通。我希望以这篇拙作,促进双方了解,增加双方感情。
    自从七二年中美两国大门打开之后,很多离开祖国二三十年的游子可以返国探亲了。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去,一方面看到祖国是强盛起来了,另一方面又看到亲友们的生活水准同自己在西方差了一大截,于是他们竭尽所有,把日常用品和衣服带回去相送。到达之后,又从当地“友谊商店”买这买那,因为惟有如此,他们才可感到安心;才可得到道义上的一些慰藉。
    “四人帮”打倒之后,国内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回国的人也一天天多起来。他们给国内亲友们的印象,仿佛是腰缠万贯从天而降的人,住一夜旅馆的价钱等于有些人一个月薪水;请一次客动辄数十元;满口袋都是钞票。这一来,国内的亲友呆住了:从前视“海外关系”为赘疣的人,现在反而引以为荣,因为海外亲友回去,多少总可沾点光。
    眼界大开之后,他们所需要的商品世界也扩大了,于是外国的手表、收音机、脚踏车、缝衣机,又一件件的转进国门。
    不到两年,不知是谁发现了计算机这玩意儿很可爱,太妙了。于是一窝蜂似的向海外亲友要计算机,学理学工的当然要一个,学文学法的甚至家庭妇女也要一个。我敢打赌:凡是曾经回国的人,都有带过计算机回去的纪录。大约是前年开始,录音机和电视机又鸿运当头,尤其是彩色电视机,大家趋之若鹜。最近,虽然电视机还是热门,但又要四声道全套收音机了。更令人吃惊的,已经有人开始要“蜜丝佛陀”化妆品,要呢绒喇叭裤,要……。
    也许有人存这种心理:“反正他们有钱,这一点也不在乎。”有钱,也许是;数目字很大,听起来吓人。但这只是同国内相比。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靠薪水过活的人,钱永远是不够用的。美国一般中产以上的人家,年薪大约二三万美元,高的可拿到四五万,但这只是个虚数。除掉百分之二十几到四十的所得税外,还要缴市府、城镇和本区的学校税。再加上养老金,人寿保险,医药保险,房屋和汽车保险,七折八扣,每月拿到的现款恐怕只剩半数。这半数起码要拿出三分之二来支付房租、水电和汽车费,余下的一点也只够吃和零用。在目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若再有两个小孩进大学,那就非借债不可。不像国内,几乎家家都多少有点积蓄。
    须知回国内的人,有些是“倾家荡产”的。他们自幼离别桑梓,日夜魂牵梦萦,现在能有机会回去,也是人生一件大事,花几个钱又算什么?其实他们在美国都自奉节俭,从不敢任意挥霍。在我的朋友之中,手上戴着廉价的“太马克斯”表的大有人在;计算机很多家庭都没有(舍下即是其中之一);我的一个医生朋友,她说她从未穿过呢绒长裤,用的化妆品只是保护皮肤的甘油、蜂蜜之类。这批人绝不是守财奴、吝啬鬼,他们当年度过艰难困苦的生活,深知创业维艰,生活不易。在美国,能够站得住脚的人,哪一个没有一段辛酸的历史?他们只身来美,赤手空拳打天下,六亲无靠,没有后台,完全凭自己的智慧或学力,双倍的刻苦耐劳,勤勉奋发,才能跟美国人一较高下。今天,在学术界,工商界,美国政府机关,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中华后裔,又有谁知道他们流过多少血汗?赚来这点钱又谈何容易?
    在美国,除少数人有终身职之外,大部分的工作都不是“铁饭碗”。在大学里,助教授以下大都是三年一聘,若没有研究成果,就请你走路。在工厂,若不能有所发明或是替大老板赚钱,一纸下来,也就要失业。尤其是东方人,更是首当其冲。商界则随时冒着风险。哪一个在此不兢兢业业,精打细算?可是,国内的亲友说:“你们一年拿几万元,有汽车、洋房,买这点东西给我们又算什么?”殊不知,汽车是必需品,跟国内的自行车一样;洋房是最低限度的住宅。生活水平已到达某一个阶段之后,要过另一种生活方式,几乎不可能。因之,有些收入较低的人,只有跟着后面拖,而国内的亲友还以为他是大富翁呢!
    可是国内亲戚就是不能了解这点,以为金元国里,钱是滚滚而来,样样东西随手可得。这是一个误解。种种不愉快的事,我不细谈了,但不能不令人深思。中国人一向视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不料现在往西方之路打通之后,一些人不走大路去探讨人家守法苦干的精神,和科技发展的条件,而偏走小路去仿效人家的物质享受。这使我们身在海外的人惊讶之余,又大为感慨:个人要点东西事小,整个社会风气事大。现在“四化”方兴,国事如麻,在科技、工业各方面尚未充分发展之前,资本主义国家里唯“利”是图的风尚,万万不可先引进到我们的祖国来。
    (一九八○年四月八日寄自美国匹茨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