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日《产经新闻》记者报道我国自由市场情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10-24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月九日晚版刊登该报驻香港特派记者石川康昭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给中国带来通货膨胀的“自由市场”》,摘译如下:
    目前,无论到哪个城市去,都可看到“自由市场”非常繁荣。据新华社电,仅卖农产品的,全国就有三万三千五百二十七个“自由市场”,这是个了不得的数字。“自由市场”出售的主要是“业余劳动”生产的副食品,这些却都是国营市场或商店没有的产品,产品新鲜而质量好。价格通过“协商”这一自由经济的方法决定。它已成为正给理应没有通货膨胀的中国带来通货膨胀的原因。最近,利用访问中国的机会,参观了一下“自由市场”和作为“自由市场”源泉的“自留地”。
    我参观的是桂林繁华街道上的“自由市场”。不巧由于下雨,街道非常泥泞。就在这样的街道上摆着近百个露天货摊。同蔬菜类混杂在一起的有,泥鳅等淡水鱼、贝类、鸡、鸡蛋、猪、田鸡……一般副食品,真是应有尽有。买一袋不足一公斤重的蜜桔,价格是一元,一问一对蝾螈,说价值五元。这对于工资还不到日本的二十分之一的中国来说,价格高得惊人。
    在市郊,有人向观光客人卖画。桂林真不愧为“山水画的故乡”,果然是以山水画为主。象报纸那样大的一张山水画,要价十五元,但我一说“六元”,他立即表示同意。卖画的人大多是失业青年。其收入远比“认真”工作挣到的钱多,听说也有的人一天能挣相当于工厂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此外,有搭着摊篷的面条馆、冰棍摊。在长沙还有气枪射击游戏场。在广州,有今年夏天批准“恢复”的修理鞋、锅、伞和自行车等的修理店以及携带旧缝纫机的简易修补店等,生意非常兴隆。
    这些都的的确确是“自由市场”,好像其中也有无牌照的黑市商人。在广州的繁华大街,有几个人在路边摊开纸卖耳环等首饰,我一拿起照相机准备拍照,他们便改变脸色,收摊逃走了。
    从文化大革命到“四人帮时代”,这种自由市场被作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而加以禁止。现在之所以对自由市场大开绿灯,是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弥补粮食不足,同时也是对失业采取的措施。尽管全国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人口即七亿多是农民,但中国却缺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农户平均年收入只有七十三元九角。拿工厂工人来说,年收入平均为六百四十四元,农民的收入只不过相当于工人收入的九分之一左右。所以,没有生产积极性是有道理的。不仅奖励农户,而且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说,也在奖励“被排挤出去”的人“恢复工作”,例如在修理等行业是有事可做的。据说农产品今年以来已提价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三十。
    虽说是“自留地”,但每人只有五分地,在生产上是有限的。可是,长沙郊外的幽静的田园正在向外扩展,只是与农家毗连的自留地种满了黄瓜、西红柿、土豆和豆类等,长势茂盛,简直无立足之地。其他地方的农家似乎也不例外。农民的积极性、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好像都倾注到了这一方面。
    据桂林某农家说,五分旱田一月可以收入三十至四十元,一年可以收入四百元左右。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