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香港《大公报》英文星期副刊刊登林同端访华文章:《一九七九年仲夏访华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9-05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英文星期副刊八月十六日刊登美籍华人、自由撰稿人林同端的一篇通讯,题为《一九七九年仲夏访华印象》,译载如下:
    今夏访华,我对政府在打倒了使国家遭受劫难的势力之后,正稳步地朝着现代化目标行进,这一点留有鲜明的印象。
    政府要为一个如此幅员广袤、人口众多、文明古老、经济落后的国家探索一条最适当的途径。虽然困难重重,仍然百废俱兴,这一点也使我深受感动。
    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人民凭着苦干巧干,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同时也历尽了千辛万苦,吸取了众多教训。而今天开始的“新长征”,则是巨大的社会实践的延续。
    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政策,显示着中国的现代化计划正在牢固、扎实的基础上付诸实施。在旅行期间,我们所接触到的科学和工业界的至亲好友,都齐心拥护此项政策。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的工业化经历了起伏和波折,今天必须实事求是才能打下坚固基础,只有当各经济部门的比例得到恰当的调整和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整个国民经济机器才能协调运转。犹如费时三载铺设铁路网,一朝完成,火车将风驰电掣奔向四方,显然,这是一项积极的政策,若能在三年内实现,将是一个伟大创举。
    新的调整政策的另一特点是表现了现实主义的态度。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庞大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作变更是不可能的。调整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保持国家发展的原航向,但决不是改变它。这是有丰富阅历的观察家们所希望的。我对一个能如此快速地在它原计划中察觉到漏洞和采取断然措施堵塞它们的政府深表尊重。
    另一桩给我印象深刻的事儿是坚韧的意志。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国民经济遭受破坏,几乎濒于崩溃边缘、多年与外界隔绝、经验匮乏等极度不利的形势下进行的。尽管如此,所采取的步骤却坚决有力,方向不偏不倚。华国锋主席把三年经济调整说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个战役”,意谓还将进行更多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今年举行的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研讨的另一项重大议题是民主和法制问题。这一点,我认为中国现领导抓住了问题的根源,它甚至比经济建设更为重要。无民主和法制,人民的权利就没有保障,判断人民行动将无是非准则,国家的和平与团结将无法律保证,因而也就谈不上实现四个现代化。
    中国在封建主义统治下的历史异常冗长,绵延两千余年。尔后,几乎未经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踏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正因为如此,四人帮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幌子下,得以推行封建法西斯主义,利用广泛的封建主义影响,得逞于一时。
    从这里可以看出,忽视民主与法制而单纯追求技术现代化,就可能使社会畸形发展,出现问题。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制定的七项重要法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果断和决心,也体现了中国现领导的深谋远虑、巨大胆识和宏图韬略。这一措施确实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现在,重大的、讲求实际和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已经制定,下一步就是要充分发挥干部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便齐心协力,大力贯彻。
    下面提几点建议:
    1、除主要的法律外,还应尽快制定一系列具体而明细的法令,使团体与团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种种关系合法化。立法工作得快马加鞭。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在立法、司法、执法上得到训练,法律才能生效。
    2、应当对人民进行法治教育,使他们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鼓励他们为合法的权利而斗争。这样才能依法办事。否则,法治可能变成空话。
    3、充分发挥干部的积极性,必须制定一整套严格的考核、晋升和降级制度。
    更重要的也许是建立一种比较灵活的个人选择职业的制度。在我访问期间,我遇到颇多有才能的人,他们强烈渴想发挥自己的才智来为国效力,但不能如愿。我认为这对充分发挥有真才实学的人的积极性极为不利。
    倘若所有部门和团体允准有才华和有出息的人,到他们能够获得更多教育和训练的单位去工作,然后雇用其他符合标准的人来填补其空缺,人民将得到培养和成长。这同样可以提高全国的生产和建设水平,造福于人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