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日本《世界周报》文章《另一个中苏角逐─印度次大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9-04-28

    说从印度所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来看,不能不注意中苏两国,进而包括美国在内的今后长期开展的拔河比赛前途;克里姆林宫拉住印度的有力武器大概就是经济援助
    【本刊讯】日本时事通讯社出版的刊物《世界周报》四月十七日在《另一个中苏角逐
    ——印度次大陆》总题目下,刊登该社国际部辻田坚次郎和伊藤努分别写的两篇文章,摘译如下:(一)从中苏来看,中国攻入、苏联防御,在印度展开激烈的拔河比赛
    当印支半岛和中东形势的戏剧性变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的时候,以地处两地区中间位置的印度为中心,中苏两大国展开了“拔河”比赛。从印度所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来看,不能不注意中苏两国,进而包括美国在内今后将长期展开的拔河比赛的前途。
    瓦杰帕伊外长二月中旬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访问了中国,在没有取得特别值得一提的具体成果的情况下结束了访问。成为阻碍改善中印关系的最大障碍的边界问题丝毫未取得进展,是访问没有取得成果的最重要原因。
    虽说如此,但是划定边界这种难办的问题仅通过一次外长访问是解决不了的。虽然最后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似乎可以认为,互相把本国的主张摆出来,这本身就有其相应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外交所重视的,是加强同美国、日本、西欧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反苏、反越路线与此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对于中国,“印度”成为问题的不妨可以说只是因为与反苏外交有关。
    因此,德赛政权把意味着脱离苏联的“纯粹的不结盟”作为外交的基本方针,这在中国看来,是向苏印关系钉楔子的好机会。于是,中国才伸出了改善关系之手,邀请瓦杰帕伊外长访华。
    对于苏联来说,同印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既得权益”。可是,由于英·甘地总理下台,发生了很可能从印度内部崩溃的事态。
    德赛政权成立仅仅一个月之后,葛罗米柯外长就携带着二亿五千万卢布的对印贷款访问印度。苏联无论如何也想阻止印度脱离自己,这种意图是明显的,甚至使人感到(苏联)有些焦急。今年瓦杰帕伊外长访华后,紧接着,柯西金总理就去要求印度“停止”对华接近。这次带去的礼物,也是经济援助。拼命维持英·甘地时代培植的“既得权益”。
    苏联所以积极地拉拢印度,无外乎是因为重视印度所处的战略位置。印度位于印度支那半岛和中东之间。印支半岛和中东对于苏联的世界战略来说是重要的,这大概不需重新指出。
    就同印支半岛的联系而言,据说苏联援越物资的一部分是经过印度上空运往越南的。从曼谷还得到情报说,孟买已成为加油的中继站。可是对于苏联来说,更重要的大概还是同印度洋的关系。
    印度洋在战略上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这里已成了波斯湾一带出产的石油的运输线,然而也不仅仅是这样。
    有一种说法叫“新月形危机地带”。若从广义上来解释,就是指从印支半岛经印度向西,在中东急转弯延至南部非洲这个地带。假如稍稍限定一下范围,就是从印度次大陆出发,向西进土耳其,经阿拉伯半岛,直至“非洲之角”地带。总之,就象环抱着印度洋一样,成一弧形,重要的地方都由石油这一战略物资的宝库中东产油国所占据。
    美国政府当局人士对“新月形危机地带”的忧虑很深。从美国来说,必须阻止产生第二、第三个伊朗。美国最近对确保中东地区的稳定开始采取积极的姿态,也是因为被这种危机意识所驱使的结果。可以说,美国总统卡特亲自前往中东,促成缔结难产的埃及、以色列和平条约,也表明了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稳定表示了非同一般的热情。
    而且,在这种热情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就是管辖印度洋的“第五舰队”设想。对此,苏联强烈反对。由于美国的“第五舰队”设想,印度洋的波涛骤然升高,印度的战略价值也随之而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据观测,包括印度支那在内的广义上的“新月形危机地带”,今后也将继续处于不稳定状态。从印度来看,东面以中苏角逐,西面以美苏对立为基轴。完全可以料想,随着围绕印度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今后,中苏或美苏对印度本身的拉拢将更加积极。(二)从印度来看,“不结盟”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德赛外交受到考验
    人们所熟知的亲苏派英·甘地前总理,在印度北部的哈里亚纳邦举行的一次集会上讲话,痛斥德赛现政权的“纯粹的不结盟”政策。
    在这次讲话中,英·甘地女士把批评的矛头专对着现政权的亲美态度和“对华软弱的外交”。
    德赛政权到今年三月已成立三周年。在这期间,据说经济是该国最大的疑难问题,粮食生产由于天气好而创造了连续三年丰收的记录,而且这也促进了工业生产。
    另外,在排除英·甘地前政权下的强权政治和恢复公民自由这一点上也基本上取得了成绩,国民对人民党政权的评价也总算说得过去。虽然这大概是有“幸运”的一面,但国内政情在某种程度上的安定和经济的稳定,似乎对外交也产生了影响。
    “纯粹的不结盟”政策,可以说是德赛外交的一面招牌。
    德赛政权竟打着“纯粹的不结盟”政策的旗号上台,其背后当然有对前政权对苏一边倒政策的批判,但可以认为其目的是要通过同西方密切关系来扩大印度外交选择的幅度。这也是赶最近的世界潮流:想摆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战略体制,推进自主独立外交。
    不过,德赛政权的对苏自主独立外交自然是有限度的。
    但是,当初重点放在“修改”英·甘地政权对苏一边倒政策的“纯粹的不结盟”外交,在最近出现了以印度为舞台的也可以说是正式的“中苏拔河比赛”的状况之后,已迎来新的局面。先下手的是中国。
    二月中旬,瓦杰帕伊外长访华。好象是与此相对抗似的,三月中旬,柯西金总理访印。
    由中印边境持续紧张而带来的国防费用的压力,对于印度的经济建设只会有害,不会成为有利因素。德赛政权表明同中国改善关系的姿态的背景,也有上述情况。
    可是,最大的难关是领土问题,双方主张的距离仍然很大。
    尽管如此,但苏联对两国改善关系的动向异常神经过敏。在这次柯西金访印时,好象是费了一番苦心的:带着经济合作的礼物,缔结长期经济合作协定。对于最担心印度“脱离苏联”的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来说,拉住印度的有力武器大概是经济援助。虽然接受了如此细致入微的照顾,但印度仍拒绝苏联所强烈要求的谴责中国和承认柬埔寨新政权,在对华政策上始终采取了同苏联划一条界线的立场。
    从客观上来看,只要印苏条约继续存在,德赛政权的“纯粹的不结盟”政策也不能不有一定的限度。万一次大陆形势趋于紧张,印度可能会不得不通过现有的条约、协定回到苏联一边,产生这种事态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不过,仅就目前的德赛政权的对苏政策来看,印度似乎是想把迄今军事色彩浓厚的对苏关系改为经济色彩浓厚的关系。
    可能是了解了印度的这些情况,苏联看清“伊朗冲击”后印度缺乏石油,除又答应增加提供六十万吨石油外,还提出要研究出口印度非常渴望得到的浓缩铀。在德赛政权下,苏印在经济方面的合作甚至反而好象有了进展的苗头。
    但另一方面,据说在军事上依赖苏制武器和装备的印度,最近把购买战斗机等武器的对象从过去的苏联改为西方国家了。这种行为可能会起到抵消经济上“偏向苏联”的作用,尽管如此,但这种“政经分离”方式将通用到什么程度呢?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