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苏联《文学报》载文《畏惧高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futa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977-10-25

    【本刊讯】苏联《文学报》九月二十一日(第三十八期)刊登一组文章,总标题是《科学界的新手》。该刊编辑部在文前写道:“为什么青年科学家放弃了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去当出租汽车司机?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年轻专家都能逾越在大学校园中积累的知识和在实际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之间的障碍?……”。现将其中的拉夫罗夫教授的文章《畏惧高峰》全文转载如下:
    波苏德尼科夫克服了学生生活的种种困难,但是,他并没有通过研究工作的最初考试。他的情况就那么偶然吗?例如,有一次我碰到了一名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出租汽车司机……目前,这样的现象一般说来并不少见:拥有大学毕业文凭的人从事的工作,根本用不着国家花费不止一千卢布去培养。高等学校与科学脱节,许多人对克服这种脱节现象无能为力,这归咎于谁?这多半恰恰要归咎于高等学校,因为它不去追赶飞速向前的科学飞船,而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工作上受挫折,原因多半也恰恰在于学校。
    在目前的高等学校,掌握教学大纲和发挥学生独立地和创造性地思考能力这个问题,往往不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的。学生干脆是不得不完成教学计划。教育手段中有:“红”榜、“白”校和“黑”榜、专门委员会(教学—教育委员会),学监,系和教研室的“训导主任”以及其他许多名目。所有这些用心所达到的目的,只不过是让许多大学生逐年升级,搞毕业设计,而后得到毕业文凭,可以说,是半自动化的。
    高等学校(更确切地说,是我十分了解的技术大学)里使用的许多教学计划和大纲,也无助于培养创造热情。
    在全部自然科学和技术课程中,实际材料的讲述是形式的和数学方式的。其中有物理定律和用数学符号表示的比值,至多是从“物理含义”上进行某种解释,然后就得出结论和计算方法。通常,所研究的现象的物理哲学本质始终是弄不清楚的。这种教学基本上靠记忆,而不是靠深刻理解现象的本质和揭示其内在辩证关系。
    培养兴趣——发挥未来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创造积极性的一个最重要条件——的途径是自然科学和社会哲学两种学科的统一。归根到底,一旦解决了兴趣问题,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也将得到解决。
    要的不是督促人们去攀登知识顶峰,不是把人硬拉上顶峰,而是吸引人,因为被吸引的人自己会攀登,而且站得很牢。被硬拉上高峰,在那里任命运摆布的人,必然会感到头晕。也许,波苏德尼科夫正好发生了这种情况,他想不出比滑到呆惯了的而又安全的山脚下更好的办法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